五音与七律是如何搭配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5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这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五音就是宫商角徵(读zhǐ音)羽(唐代时用“合、四、乙、尺、工”)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与今天的七音阶对比是:宫(1)商(2)角(3)变徵(4)徵(5)羽(6)变宫(7)七音中,以其中任何一音为主(即作为乐曲主旋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就构成了一个调式,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和表达功能,因而也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例如《荆轲刺秦王》叙述荆轲一行出发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这种调式旋律苍凉悲壮,适宜于悲歌。下文又有“复为羽声慷慨”,“羽声”就是羽调式,这种调式高亢激越,所以听后“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古代还有八音,是对乐器的统称,包括金(钟等)、石(磬等)、丝(琴瑟等)、竹(管、箫等)等八类,每类包括若干种乐器,如《石钟山记》“而大声发于水上,噌_如钟鼓不绝”,“噌_者,周景王之无射也,_坎镗_者,魏庄子之歌钟也”。“无射”就是无射钟,因为此钟合于无射律;歌钟就是编钟,它常用于歌唱伴奏,所以称为“歌钟”。五音音阶:包含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x0d\x0a(1)宫调式:C、D、E、G、A、C;\x0d\x0a(2)商调式:D、E、G、A、C、D;\x0d\x0a(3)角调式:E、G、A、C、D、E;\x0d\x0a(4)徵调式:G、A、C、D、E、G;\x0d\x0a(5)羽调式:A、C、D、E、G、A;五线谱上任何一个音,都可以用来当作一个大调的起始音,但是除了C大调音阶以外,其他的大调都需要加上若干升号或降号。所谓调号,就是由谱号之后的一堆升号(Sharp)或降号(Flat)所组成。以大调为例,其音程关系如下:全、全、半、全、全、全、半不妨利用【五度圈】的方式去推算出各大调,下列是所有的大调:C调C,D,E,F,G,A,B,C没有升降记号\x0d\x0aG调G,A,B,C,D,E,F#,G1个升记号\x0d\x0aD调D,E,F#,G,A,B,C#,D2个升记号\x0d\x0aA调A,B,C#,D,E,F#,G#,A3个升记号\x0d\x0aE调E,F#,G#,A,B,C#,D#,E4个升记号\x0d\x0aB调B,C#,D#,E,F#,G#,A#,B5个升记号\x0d\x0aF#调F#,G#,A#,B,C#,D#,E#,F#6个升记号\x0d\x0aF调F,G,A,Bb,C,D,E,F1个降记号\x0d\x0aBb调Bb,C,D,Eb,F,G,A,Bb2个降记号\x0d\x0aEb调Eb,F,G,Ab,Bb,C,D,Eb3个降记号\x0d\x0aAb调Ab,Bb,C,Db,Eb,F,G,Ab4个降记号\x0d\x0aDb调Db,Eb,F,Gb,Ab,Bb,C,Db,5个降记号\x0d\x0aGb调Gb,Ab,Bb,Cb,Db,Eb,F,Gb,6个降记号其中,F#调和Gb调的组成音其实是一样的,只能算一个。所以,是12个大调音阶。更正一点,应该是五音六律,没有七律这个说法的\x0d\x0a古书上常常把五声或五音和六律并举。《吕氏春秋·察传》说:"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可见律和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律,本来指用来定音的竹管,旧说古人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乐音的高低,因此这十二个标准音也就叫做十二律。十二律各有固定的音高和特定的名称,和现代西乐对照,大致相当于C#CD#DEFF#G#GA#AB等十二个固定的音。从低到高排列起来,依次为:黄钟(C#)大吕(C)太簇(D#)夹钟(D)姑洗(E)中吕(F)蕤宾(F#)林钟(G#)夷则(G)南吕(A#)无射(A)应钟(B)十二律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做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叫做六吕,合称为律吕。古书上所说的"六律",通常是包举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说的。它包括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个阳律以及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为六阴律。阳律为律,阴律为吕。黄钟为元声,余声则依十二律的次序循环计算,每隔八位,照黄钟管之长或加或减三分之一以得之。如自黄钟算到第八位为林钟,黄钟管长九寸,三分损一,得六寸,即为林钟管之长;自林钟算到第八位为太簇,林钟管长六寸,三分益一得八寸,即为太簇管之长;自太簇算到第八位为南吕,太簇管长八寸,三分损一得五寸三分点三强,即为南吕管之长,如此类推。这就叫隔八相生法。律管的长度是固定的。长管发音低,短管发音高。蔡邕《月令章句》说:"黄钟之管长九寸,孔径三分,围九分。其余皆稍短(渐短),唯大小无增减。"十二律管的长度有一定的数的比例:以黄钟为准,将黄钟管长三分减一,得六寸,就是林钟的管长;林钟管长三分增一,得八寸,就是太簇的管长;太簇管长三分减一,得5寸,就是南吕的管长;南吕管长三分增一,得7寸,就是姑洗的管长;以下的次序是应钟、蕤宾、大吕、夷则、夹钟、无射、中吕。除由应钟到蕤宾,由蕤宾到大吕都是三分增一外,其余都是先三分减一,后三分增一。这就是十二律相生的三分损益法。十二个律管的长度有一定的比例,这意味着十二个标准音的音高有一定的比例。现在说到乐调。古人通常以宫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其实商角徵羽也都可以作为第一级音。《管子·地员》篇有一段描写五声的文字,其中所列的五声顺序是徵羽宫商角,这就是以徵为第一级音的五声音阶:徵羽宫商角(56123)音阶的第一级音不同,意味着调式的不同:以宫为音阶起点的是宫调式,意思是以宫作为乐曲旋律中最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以徵为音阶起点的是徵调式,意思是以徵作为乐曲旋律中最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其余由此类推。这样,五声音阶就可以有五种主音不同的调式。《管子·地员》里的那段话是:凡听徵,如负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马鸣在野;凡听宫,如牛鸣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凡将起五音之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用算式可以表示如下:1×3×3×3×3=9×9=81(宫)81×4/3=108(徵)108×2/3=72(商)72×4/3=96(羽)96×2/3=64(角)五音生克的次序是: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生宫;徵克羽、羽克宫、宫克商、商克角、角克徵。根据同样的道理,七声音阶可以有七种主音不同的调式。《孟子·梁惠王下》:"'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招就是韶(舞乐),徵招、角招就是徵调式舞乐和角调式舞乐。《史记·刺客列传》载:"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目,发尽上指冠。"这里所说的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羽声就是羽调式。以上的记载表明,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色彩,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宫商角徵羽等音只有相对音高,没有绝对音高。在实际音乐中,它们的音高要用律来确定。试以宫调式为例,用黄钟所定的宫音(黄钟为宫),就比用大吕所定的宫音(大吕为宫)要低。前者叫做黄钟宫,后者叫做大吕宫。宫音既定,其他各音用哪几个律,也就随之而定。例如:理论上十二律都可以用来确定宫的音高,这样就可能有十二种不同音高的宫调式。商角徵羽各调式仿此,也可以各有十二种不同音高的调式。总起来说,五声音阶的五种调式,用十二律定音,可各得十二"调",因此古人有所谓六十"调"之说。所以《淮南子·原道训》说:"五音之数不过五,而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根据同样的道理,七声音阶的七种调式,用十二律定音,可得八十四"调"。了解到这一点,那么古书上所说的"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簇为徵,应钟为羽"这一类的话就不难懂了,所指的不过是不同音高的不同调式而已。\x0d\x0a有一点需要注意:无论六十"调"或八十四"调",都只是理论上有这样多的可能组合,在实际音乐中不见得全都用到。例如隋唐燕乐只用二十八宫调,南宋词曲音乐只用七宫十二调,元代北曲只用六宫十一调,明清以来南曲只用五宫八调。常用的只有九种,即五宫四调,通称为"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仙吕宫夷则宫黄钟宫无射宫。\x0d\x0a\x0d\x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