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走后壮年的唐太宗再不立后?是真爱和挚爱还有患难与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4
长孙皇后的贤德人所共知,被后人尊为“千古贤后”。丈夫唐太宗对她也是十分敬爱,而且患难与共,经常将她比作东汉贤后明德马皇后。长孙皇后的贤德不仅体现在表面上,而是内心深处的贤。不仅孝顺公婆,对已经尊为太上皇的李渊一如既往的请安,李渊对她的贤德和孝顺也是赞不绝口。她善于借古喻今,匡正唐太宗为政失误,保护忠正得力大臣,抑制长孙家族的权势扩张。自己从不铺张浪费,不争风吃醋,把后宫管理的井井有条,让唐太宗无后顾之忧全心放在国事上。

长孙皇后出身高贵,是北魏献文帝分封宗室长子,孝文帝崇拜汉文化改革之后赐姓长孙。他的父亲就是一箭双雕的大英雄齐国公长孙晟,他父亲军事有一套,对打击分化突厥贡献非常大。母亲是北齐王爷的女儿,拥有几朝皇族血统。在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舅舅高士廉养在身边,而且对她们兄妹非常不错。十三岁的时候嫁给当时还是唐国公李渊的嫡次子李世民为正妻。长孙皇后的大伯长孙炽非常欣赏李渊妻子窦夫人有大局观,认为她教出来的孩子肯定很出色,于是劝说弟弟长孙晟跟唐国公家结亲,婚事定下来之后不久长孙晟就去世了。长孙皇后的哥哥也就是凌烟阁功臣榜排名第一的长孙无忌跟李世民关系要好,舅舅高士廉看到李世民感觉这小伙子不一般将来有大出息,于是竭力促成婚事。就这样十三岁的长孙皇后嫁给了十六岁的李世民,开始了与李世民互爱互信、相知相伴的一生。也为李世民生下三男四女。

公元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渊受禅登基为帝,国号大唐,改元武德。六月初七,李世民受封秦王,长孙皇后被册封为秦王妃。从这时起,李世民南征北战也开始了,此时的长孙皇后尽到一个贤妻良母的职责,由于婆婆窦夫人走得早,长孙皇后作为秦王妃,依旧孝事公公李渊,深得皇帝李渊的认可。

由于秦王李世民征伐四方,先后讨平了薛举父子、刘武周、宋金刚、窦建德和王世充。于武德四年(621年)受封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此时的秦王李世民身兼数职,威望势力直逼太子李建成,功高震主难免被猜忌。也为日后手足相残埋下了伏笔。眼见多次在外浴血征战的丈夫与皇帝疏远,又为太子齐王所嫉,长孙皇后直接出面缓和矛盾。她常常在宫中出入,孝顺高祖李渊,同后宫妃嫔交往,以弥补丈夫与皇帝的嫌隙,在后宫中为丈夫存留助力。在尚书右仆射萧瑀和太子少保李纲等人的鼎力支持下,高祖李渊最终没忍心对李世民下死手。

太子建成和秦王李世民都是李渊的嫡子又都非常出色,随着秦王的军功和威望越来越高兄弟之间的战争迟早要爆发,开始还只是一些小矛盾,最后直接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也就是玄武门之变。但是长孙皇后始终在为兄弟之间调解矛盾,但是这不是她能说了算的,李渊也没有好好处理他们兄弟之间的关系,也许是李渊想平衡术,相互制衡,但是没处理好。长孙皇后却始终支持丈夫。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三日,金星再次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太白现于秦野),当唐高祖将傅奕密奏“秦王当拥有天下”告知李世民,处于生死存亡之际的李世民下定了决心。 历史 上著名的玄武门事变就是在这种帝王之家的兄弟之间的矛盾在无法调解的情况下发生了。长孙皇后这个时候没有害怕,反而站在丈夫这边,亲自冒着生命危险激励将士们,开始太子那边包围秦王府,王府卫兵们抵挡不住,生出退却之心,这种危难时刻,长孙皇后从容站了出来,推心置腹,勉励将士,秦王府卫兵们受到王妃一介女流有如此胆魄于是备受鼓舞,誓与王府共存亡。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最终胜利,于是更加敬重长孙皇后。三天后的六月七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长孙皇后随之成为太子妃,八月八日,李世民登基为帝,并在登基后十三天册封长孙氏为皇后,从此明君贤后,交相辉映。

长孙皇后喜爱看书籍图传,即便是梳妆打扮时也手不释卷。成为皇后后依然如此。经常与丈夫一起地共执书卷,谈古论今,从容以对,发表独特见解,对丈夫与朝政大有裨益。唐太宗对长孙皇后一向爱重。登基之后,对长孙家族常常恩遇逾制。

由于皇后哥哥长孙无忌跟太宗少时就是朋友,又有从龙之功,也非常有能力,太宗就想让长孙无忌做宰相,长孙皇后却极力劝阻,说长孙家已经备受恩宠,我又贵为皇后,如果刚刚做宰相担心月满则亏。唐太宗越发敬重,但还是重用长孙无忌。长孙皇后还经常庇护敢于直言的忠臣,又规劝太宗施行仁政,君明后贤臣直,文治武功,春风和睦,亲切包容。大唐初期迎来了它令后世魂萦梦绕的理想境界“贞观之治”。

说到长孙皇后庇护直臣就必须要说说她保护魏征这事,由于魏征是出了名的跟太宗对着干的主,时间长了太宗觉得他太不给自己面子,处处跟自己作对,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终于爆发了。起因是因为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长女长乐公主要出嫁,因为很得父亲母亲的宠爱,就任性地要求自己的嫁妆要比姑姑永嘉多一倍。唐太宗认为,永嘉公主出嫁的时候还是李渊时期,国力远不如现在,不能现在已经是国家富裕了,给自己心爱的女儿多一些嫁妆也没应该,于是就答应了女儿。

魏征知道了这事就以不符礼节劝阻,唐太宗当面不好说,心里憋了一肚子火竟然管到皇帝家事来了。下朝回宫后就跟皇后说,我迟早要杀了魏征那个乡巴佬,皇后转身离开,一会穿着正装朝服出来跪在唐太宗面前,太宗大惊问皇后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妾恭喜陛下有如此直臣贤臣,敢干涉皇帝家事是社稷之福,以前陛下一直跟妾说魏征正直,今天才知道原因。我与陛下是结发夫妻,情深意重,每次与陛下说话的时候尚且要察言观色,不敢轻易冒犯陛下的威严。如今魏征身为外臣,却能不顾及自己的安危犯颜进谏,实在是难得的贤臣。常言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还请陛下详查,那就是天下的幸运了!这就是著名的“朝服进谏”于是唐太宗更敬重皇后,对魏征也更加信任,成为千古君臣楷模,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站在城楼上看着牛车拉着魏征棺材下葬,发出三面镜子的感慨说魏征走了我失去一面镜子。

贞观八年(634年),长孙皇后陪同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期间,身染重疾。皇太子请求大赦并度人入道,为妻子 健康 忧虑的唐太宗立即应允,但遭到长孙皇后的坚决反对,无奈唐太宗只好请普光寺法师昙藏入宫为妻子祈福,或是天子诚意所致,长孙皇后病情有所好转。

第二年太子大婚本来长孙皇后很高兴,接着就受到很大打击,因为她母亲赵国太夫人(长孙无忌封为赵国公)和太上皇李渊两位亲人接连去世。双重丧期的哀痛,诱发了长孙皇后早年罹患并时常发作的气疾,次年,病势加重,药石皆不见效。

十年六月(636年),长孙皇后崩逝于太极宫立政殿,终年36岁。太宗悲伤不已,遵从皇后遗愿,营山为陵,是为昭陵。纵观长孙皇后的一生,她与太宗从少年结发,一起互相扶持,走过了二十三载。于情伉俪情深,于政相辅相成。“一与之齐,终身不改。”

长孙皇后对皇子们教育也是很用心,经常劝解他们要恭简节约,对自己孩子也是一样。若不是长孙皇后早逝也不至于几个儿子兄弟手足相残,他们在母亲面前也不敢胡来。唐太宗也会更加理性的处理好子女的关系。长孙皇后去世之后唐太宗十分怀念,史书上记载唐太宗对长孙皇后的哀思比比皆是,死后上谥号为“文德皇后”,这是一个评价非常高的美谥。

长孙皇后著有《春游曲》《女则》《史论·东汉明德马后》。尤其是女则对后世贤后影响很大,对明德马皇后的贤德兴汉也非常尊崇。

长孙皇后不仅在世时朝野口碑及佳,受到天下敬重,后世对她贤德也是交口称赞。唐太宗自从长孙皇后去世后也不再立后,没有人能替代这位患难与共,相亲相爱的结发妻子。正所谓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站在一个伟大的女人,这句话用在唐太宗和长孙皇后身上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