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的周祖农耕文化之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2
2002年,中国民俗学会授予庆阳市“周祖农耕文化之乡”的美誉,自夏朝孔甲年间算起,至商代康丁年间,周祖在庆阳传承了400余年,12代。他们在庆阳教民稼穑,开创了先周农耕文化的先河,使庆阳由以牧业为主的游牧区变为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区,对后来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庆阳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独特,山、川、原兼具,沟、梁、峁纵横。这种地形决定了庆阳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包括粮、棉、油、麻、丝、糖、菜、烟、果、药、杂等,各种农业生产项目齐全。许多生产项目从先周起,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史。
1. 农作物品种的延续种植
庆阳市至今仍在种植《诗经·豳风·七月》中提到的农作物,如小麦、高粱、玉米、稻子、谷子、糜子、大豆、葫芦、大麻、葡萄、韭菜、苋菜等。合水县太白生产的白瓜籽(葫芦籽)很有名气,远销国内外。太白乡是全市有名的大米之乡,这里生产的大米味道甜香,胜过宁夏粳米。考古发现,宁县坳刘、新堡两村有距今5000至6000年前的禾谷炭化物,证明这里在新石器时期就有谷子种植。
2. 农事活动在季节和生产技术方面的传承
今天庆阳的农事活动虽然比古代有巨大进步,但在某些方面仍然继承和发展了先周的活动内容。如《七月》篇中有八月打红枣、九月收稻谷、十月粮进仓,以及七月采瓜食瓜瓤、八月葫芦摘个光等描述,都和今天的农事季节相同。又如,农忙时送饭到田间,九月筑场圃(即在一块地里春夏种庄稼,秋冬修成场),用柴禾编织门,用茅草搓绳捆庄稼的习俗,都一直延续至今。
3. 家养牲畜的发展与传承
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家畜的饲养和繁殖。周人到北豳后,开始养猪,将野猪逐渐训化为家畜。《公刘》篇中有“执豕于牢”之说,就是把猪圈在猪圈里。《七月》有“言私其狱;献豕于公”之说,就是把小猪留给自己,把大猪交公。由于公刘提倡家家户户养猪,后来养猪就成了家的象征。农业的发展,促使养牛、养驴、养羊事业的发展。至今,庆阳驴、早胜牛名扬省内外。养羊几乎是北部人民的家庭主业。每年冬初杀羔羊,祭山神、庆丰收的活动,自古延续至今。
4. 经济林的种植代代相传
庆阳地区经济林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相当多的经济林品种都源自周先民的栽植和培育。如桑、李子、桃、梨、枣等。宁县九龙川的黄甘桃、马莲河川的金枣、泾川和彬县的梨碰凯棚,都名扬省内外。庆阳全市有桃树1万余亩,年产200多万公斤;有梨树8000余亩,年产梨190万公斤。另外还有杏树50万亩,年产鲜杏500万公斤。总之,庆阳市的经济发展同周先祖在这里的创业打基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周祖在庆阳数百年的活动,留下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价值非常宝贵。如窑洞文化、周祖与地方民俗形成、周祖在庆阳的遗址遗迹、先周古迹遗存等,都是庆阳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庆阳大地充满了神奇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