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有哪些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如题所述

. Addressing people称呼

“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平时,我们常听到学生称呼他们的老师为“Teacher Wang”(王老师),其实这是不符合英美人习惯的。在英语中,“teacher”不能用于称呼。一般来说,英美人称呼中小学的男老师为“Mr Wang”,女教师为“Miss Wang”。我们中国人称呼别人时常把对方的行政职务加上,如:王主任(Director Wang)等, 在英语中这些是不能与姓氏联用的。

2. Thankfulness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or drink?) ,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 Compliment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 如,B:Your shirt looks nice. A:Thank you.

4. Privacy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有这样的对话: A:“How old are you, Miss Green?” B:“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iss Green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 “你去哪儿?” (Where are you going?) 和 “你在干什么?” (What are you doing?) 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 Greetings 问候

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习惯说:您吃过了吗?(Have you had your meal?) 或者说:您上哪儿去?(Where are you going?)而英美人见面时则说: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or Good evening。 如果与熟人打招呼则说:Hello!, Hi! or: How are you? 如果用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说的 “您吃过了吗?” 去问候英美人,就会引起对方的误解,认为你会 “邀请对方去吃饭”。如果见到英美人时说:“您上哪去?” 他们会很不高兴。因为这是干涉别人的私事。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 Introduction介绍

“What's your name?” 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 “I am John Smith.” 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r name,please?” 或 “May I know your name?” 如果使用 “What's your name?” 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 Festivals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大家共同的节日,如新年等,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 and 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 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Roger→杰 回答采纳率:36.2% 2008-09-30 17:51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快乐ABC 回答采纳率:17.1% 2008-09-30 21:29
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因此,也就形成了中西方不同的饮食习惯。

在中国,一直广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因此可见中国人对于“吃”是如何的看重了。

正因为将对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色、香、味、形、意”就成为中国食物的标准。因此,各式菜系不断涌现出来。各种有名小吃也层出不穷。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各式菜馆,各种小吃店。平常日子尚且如此,在节日里,各种特色食物就更多了。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粽子、月饼也就成为特定节日的特定食物了。

中国食物的美味,是世人所称道的。因为中国食物的佐料由为丰富。油、盐、醋、酱、糖、酱油……是中国菜中必不可少的。也就形成了或酸或辣,或甜或咸的各种美味。

西方人对食物似乎并没有中国人那么热衷。

西方人追求的理想食物是营养与方便、实惠。

营养,是西方人最为讲究的。因此,西方人多食未熟透或是生的食物,只是为了更好的保持食物的营养结构。

实惠、方便,不言而喻。快餐多数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为人熟知的如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追求方便,也由此使西方食物一般不加佐料(除盐、糖外)。

以循规蹈矩,简朴出名的德国人在饮食上也讲究实惠,常以肉类为主食,德国人吃肉“不偏食”,不论猪牛羊,还是鸡鸭鹅,在蒸煮煎烧以后都可变成餐桌上的美味。

以上种种的不同,主要源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历史文化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6
1. Addressing people称呼

“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平时,我们常听到学生称呼他们的老师为“Teacher Wang”(王老师),其实这是不符合英美人习惯的。在英语中,“teacher”不能用于称呼。一般来说,英美人称呼中小学的男老师为“Mr Wang”,女教师为“Miss Wang”。我们中国人称呼别人时常把对方的行政职务加上,如:王主任(Director Wang)等, 在英语中这些是不能与姓氏联用的。

2. Thankfulness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or drink?) ,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 Compliment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 如,B:Your shirt looks nice. A:Thank you.

4. Privacy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有这样的对话: A:“How old are you, Miss Green?” B:“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iss Green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 “你去哪儿?” (Where are you going?) 和 “你在干什么?” (What are you doing?) 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 Greetings 问候

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习惯说:您吃过了吗?(Have you had your meal?) 或者说:您上哪儿去?(Where are you going?)而英美人见面时则说: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or Good evening。 如果与熟人打招呼则说:Hello!, Hi! or: How are you? 如果用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说的 “您吃过了吗?” 去问候英美人,就会引起对方的误解,认为你会 “邀请对方去吃饭”。如果见到英美人时说:“您上哪去?” 他们会很不高兴。因为这是干涉别人的私事。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 Introduction介绍

“What's your name?” 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 “I am John Smith.” 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r name,please?” 或 “May I know your name?” 如果使用 “What's your name?” 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 Festivals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大家共同的节日,如新年等,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 and 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 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第2个回答  2013-11-06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