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那教发展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3

印度历史悠久的宗教耆那教诞生于公元前6至5世纪,创始人之一的筏陀摩那(Vardhamana,亦称摩诃毗罗或大雄)被尊为24祖中的最后一位。"耆那"(Jainism)一词源于"jin",象征胜利,体现了该教派的胜利者精神。早期的耆那教创始人序列中,大雄之前已有23位。大雄出生于古印度吠舍离附近的一个刹帝利家庭,尽管出身贵族,但他30岁后选择出家,历经艰辛,苦修12年,最终在42岁时觉悟成道,创立并传播教义达30多年。


耆那教与佛教同时兴起,与婆罗门教对抗,反对祭祀杀生,认为祭祀只会增加罪恶,主张种姓平等,反对婆罗门至上。教义强调灵魂解脱、业报轮回和非暴力,提倡五戒,如不杀生、不妄语等。这些思想反映了公元前6至5世纪下层民众的诉求,对打破婆罗门教的统治地位有积极影响。


公元前3世纪,因灾荒,耆那教从恒河流域南迁至德干高原和西印度。公元1世纪后,分为天衣派和白衣派,分别在印度的不同地区发展,如拉贾斯坦邦和古吉拉特邦。15世纪至18世纪,耆那教经历了多次改革运动,如郎迦派和斯特纳格瓦西派,这些改革运动对教派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耆那教徒避免与杀生相关的职业,多从事商业和工业,因诚实和道德,他们在印度商业界颇有影响力。尽管不崇拜偶像,但重视24祖,有4万多个寺庙供奉。印度的耆那教徒数量在1991年达到340多万,有众多组织和教育机构,如耆那教青年大会和教学院。耆那教与印度教有密切联系,但保持独立性,信众可以与其他宗教通婚。


尽管历史上曾受伊斯兰教影响而衰落,但耆那教在近现代持续发展,不仅在印度,也在斯里兰卡、波斯等地有所传播。17世纪至19世纪,随着启蒙运动和西方思想的影响,耆那教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




扩展资料

耆那教是印度传统宗教之一,教徒的总数约400万人,耆那一词原意为胜利者或修行完成的人。在汉译佛典中称为尼乾外道、无系外道、裸形外道、无惭外道或宿作因论等。印度有0.4%的居民信奉耆那教,该教弟子尊称创建者为伟大的英雄,即大雄。该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认为正确的信仰、知识、操行会导致解脱之路,进而达到灵魂的理想境界。该教是一种禁欲宗教,其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耆那教徒不从事以屠宰为生的职业,也不从事农业。主要从事商业、贸易或工业。耆那教不讲究信神,但崇拜24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