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关系情感结构拆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不可否认,相爱中的男女,即使再爱对方,对方也有令你不喜欢的方面;同样,仇恨中的双方,即使再恨对方,对方也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因此,从喜好的角度看,对方在你心中是割裂的,被分割成‘喜欢’和‘不喜欢’两部分。

        同样不可否认,无论双方情感如何,对方的拥有,有些是你能得到的,有些是你不能得到的。这里所说的拥有,并不局限在物质方面,包括你所需要的任何东西,如物质、认同、安全、性等等,把这些统称为利益。以利益为角度观看,对方又被割裂成自己可以‘得到’和‘得不到’两部分。

      以上这些是人之常情,并不仅存于亲密关系之中,但在亲密关系中体现的较为强烈。

      把以上两个方面相互组合起来,对方在你心中就被分割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喜欢且得到。是对方现在就能带给你的价值,这是你接近对方的基础。

     第二部分:喜欢但得不到。是对方的潜在价值,是你试图得到的部分,这是你接近对方的动力。

     第三部分:不喜欢但又得到。是对方令你不满、但你又必须承受的部分,这是你远离对方的驱力。

     第四部分:不喜欢也得不到。是对方令你不满,只是暂时还并没有作用在你身上,但是你担心会作用在你身上,这是妨碍你接近对方的力量。

     以上这四部分共同作用,构成了你对对方的情感。‘接近’和‘远离’,是情感的构成部分。因此说,并不是因为你对某人有感情,你愿意接近他,而是因为你愿意‘接近’对方本身就是情感的一部分。‘接近’的本质是什么?可能人们不愿去面对,而更愿意用‘感情’来遮蔽。其实,‘接近’的本质就是‘利益’,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这没什么可耻的。因为,这个‘利益’不是损人利己的利益,而是生存需要的‘综合利益’。人是‘综合利益’的载体,于是渴望获得更多的‘综合利益’,表现为对人的情感。把‘综合利益’拆分,我们就会看到,包括马斯洛提出的人的动机的所有需要: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等,这些都是每一个人的正常需要。对于‘远离’也是一样,‘远离’的本质是避免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

      人们总是渴望增加自己的利益,于是,就试图把对方的潜在价值变现为真实的价值,使第一部分扩大,自己收益更多。但伴随着第一部分的扩大,第三部分也跟着扩大,导致自己被迫接受更多令自己讨厌的方面,远离对方的驱力也随之而增加。那有人就问了,能不做到只让第一部分扩大,而第三部分不扩大呢?答案是‘不能’。因为这种区分本是源自观察者的角度,而就对方本身,则是同一个人,所以这种变化一定是一个整体的变化。比如,你要求对方挣钱多一些,就会导致陪伴你的时间减少。进而要求对方提高挣钱的能力,当对方能力提高后,可能导致脾气会变大,或者会有很多人爱慕他,导致你不放心。总之,诸事件因归属同一主体而发生关联联动,任何一种改变都会引发一系列变动。

       ‘接近’和‘远离’对方的力量相互较量。通常,‘远离’的力量更强大一些,因为,人们对当下的痛苦感受更敏感,往往无视‘得到’中的幸福。但是,人们不会马上选择‘远离’,因为,‘接近’有两个重要的援军,一个是‘恐惧’,一个是‘希望’,足以抗衡‘远离’的力量。

       ‘痛苦’是基于当下的,‘恐惧’和‘希望’都是基于未来,恐惧是未来的痛苦,希望是未来的美好。

       ‘恐惧’是担心失去对方为你提供的既得利益。当然这种担心是一种真实存在,因为远离对方必然伴随着损失,虽然也远离了对方施加给你的讨厌。远离对方是一种愿意接受损失的决心,然而,这并不是推动两人关系发展的积极行为。‘恐惧’为你展示一幅在将来利益受损图景,以此阻止‘远离’的发生。因此,恐惧不是消除痛苦,而是用将来虚幻的痛苦,压制当前真实存在的痛苦。

        与之相反的‘恐惧’是,不肯进一步‘接近’对方。因为担心进一步发展关系,激活对方‘不喜欢还没有得到’的部分(第四部分进入第三部分)给自己带来损失,于是宁可忍受对当前可得利益的放弃(第一部分的放大),也不去冒险准备承受将来可能发生的损失带来的痛苦。

         ‘希望’是认为自己将来会拥有对方更多的利益。在这种动力下,可以抵抗当下痛苦而产生远离对方的想法。于是,在‘希望’的作用下,继续试图把对方潜在价值转化为自己的真实价值。然而,似乎‘希望’总是被用来破灭的。这并不是说‘希望’只是一种纯粹的自欺行为,相互怨恨的双方一直生活在一起只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自我’对幸福感知的无力。我们无法精确地表述幸福,却可以清晰描述痛苦。因为幸福是一种完满状态,只有在没有痛苦时,才能称得上幸福,然而,事实上,我们总是拥有痛苦,并且关注于痛苦。这就造成了有些希望已经成为了现实,人们已经享受了其中的利益,但是却没有认真体验,自然不会去欣喜的拥抱这个实现了的‘希望’。这个根源在于‘自我’。因为,自我本是缺失的产物,生命本是对痛苦的体验,如果没有痛苦,你不会感到生命的存在。反而是在放空自我之时,才能进入极端愉悦的幸福状态。于是,生活在‘希望’带来的利益中的人们,却痛苦着。

       另外,又因为‘得到’的放大而带来了‘不喜欢’的放大,导致痛苦加剧。于是,‘希望’又试图把‘不喜欢’的部分,变成‘喜欢’的部分。

       你可以试图‘改造’对方,而不可以‘改变’对方,因为没有人可以改变,但可以成长。然而,人们往往选择‘改变’对方,因为要求对方‘改变’简单,符合人类懒惰的本性。

      ‘改造’是付出的过程。通过你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对方逐渐理解并接受你的诉求,最终满足你的要求。对方的变化是你劳动付出的结果。

       改变是强迫,要求对方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你设定的标准,基本上是不劳而获的想法。对方为什么要变成你要求的样子呢?一定是有些东西迫使他改变。往往,迫使他改变的东西,是他对你的情感,核心内容是你对他的价值。对方是在情感的绑架下,被迫的变化。但这折损了你在对方心中的价值。改变的结果只能是对方试图改变你对他的改变。

       事实上,双方关系的冲突,很少因为‘喜欢且得到’部分的较少而纠结,因为过薄的利益基础直接导致远离对方;也不会总是窥视‘喜欢但得不到’部分的潜在价值,因为双方在利益分割上总是自然地达成一种平衡;更不会在‘不喜欢,也得不到’方面缠斗,这是你不关心的部分。大多数冲突都来自试图‘改变’对方,把对方‘不喜欢但得到’部分变为‘喜欢且得到’部分,以扩大自己的利益。

         以上描述并不限于男女双方的情感,适用于任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由于普通交往没有深厚的‘喜欢且得到’的利益基础,发生任何试图扩张自己利益或改变对方的那些令人不快的行为,都将导致对方迅速地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