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渔樵耕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9
 听蒋勋老师讲《富春山居图》,从图中出现的人物讲到渔樵传统,不要看不起这些渔夫樵夫,那个渔夫是可以在屈原这样的贵族士大夫自杀以前,忽然唱一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样的歌给他听的人。元朝的时候大部分不做官的读书人,都隐居在江湖,钓鱼砍柴为生,或者在路边摆个算命摊,卖卜为生,都是不同凡响的人。

 金庸笔下大理皇帝的四大家臣,在皇帝隐退后变成渔樵耕读隐居于江湖之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渔樵情节由来已久。先有姜太公怀才不遇,垂钓渭水,得遇明主,辅佐文王灭商兴周。庄子的渔父篇里那个令孔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应”的渔父形象,因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思想里的作用,奠定了“渔”在渔樵耕读传统中的首要位置。

诸葛亮出仕之前躬耕陇亩,隐居隆中。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因社会动乱及对官场的失望,毅然辞官归隐,“躬耕自资”, 寄意田园,开创了渔樵耕读传统的新的意境。

渔樵耕读是中国农耕社会的四业,也是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文人士大夫对这种田园生活和淡泊人生境界的向往,其更深层的意向是出世问玄,充满超脱的意味。

唐诗宋词中已经有许多渔樵形象的出现,北宋哲学家邵雍的《渔樵问对》,则将渔父作为“道”的化身,诠释天地、万物、人事、社会的玄理。

宋朝亡国以后,元朝统治者废除了科举制度,读书人地位很低,大部分文人都失去了做官的机会。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目标没有了,失落与愤懑,使更多的文人只能回归渔樵耕读的隐逸生活。

“渔樵耕读”主题通常出现于绘画、雕刻、刺绣、青花瓷等艺术中,在青花瓷上大规模出现是在清代康熙前后,至光绪盛行。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是得道和超脱的意境,普通士民阶层的“渔樵耕读”情结,更多地是因“有余”、“多薪”、“有粮”、“出仕”这些吉祥的喻意。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