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上海的感受(2)—关于小学教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重回上海,除了对上海老城区有了更多了解外,对于两个城市的小学教育也有了设切身的体会。

孩子在石家庄完成了小学三年级的教育,来上海就读四年级。

两个城市的小学课本不同,石家庄用的冀教版课本,上海用的沪教版课本。

孩子到学校报到时参加了一个摸底测试,语文试卷完成的还可以,只是写的有点乱。数学和英语试卷有些题型完全没有做。事后问孩子具体原因,孩子说有些是因为内容没学过(如数学里的多位数乘除法),有些是因为这样的题型从来没有见过(英语试卷里的完形填空,阅读理解)。

孩子在上海小学上学已经两周了,跟着他一起,准备学习用品(人名章、沙橡皮、上海专用练习薄、绘画用品、饭包、0.38mm水笔……),帮他辅导作业,做好的作业确认签字,逐渐体会到两地小学教育的差别,也发现孩子对学习的态度也有所变化。

1英语的区别

石家庄的小学三年级才开始开设英语课,上海的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英语了。
当然两地的幼儿园都会学一些英语,孩子在上海上过一年幼儿园小班,上海幼儿园教授英语用的是母语教学法,印象最深的就是外教小伙子拿着一块牛肉(道具),对着孩子们讲“This is a beef,it comes from a cow”。在石家庄幼儿园是看书学一些单词。

对于两地英语的教育方法,从幼儿园就已经不同了。

听这里的家长说,孩子一二年级学英语只是练习读和说,三年级才开始写。

孩子经过两周的学习,他跟我说这里和石家庄学习英语最大的区别是,“石家庄小学只听写(默写)英语单词,而这边要默写英语句子或整篇课文”。这是他最吃惊的。

对于“句子学习法”我感触很深,回想自己学英语走过的坑,就是词汇量不少,不太会串起来用。听英语也只是分辨出一个个单词,说的话费劲想起来几个英语单词。通过语块或句子记单词,这是我最近学英语的感悟。总的感觉,这里的英语教学更是面向于用英语,而石家庄的英语教学更面向于应付考试。

2 作业管理和格式要求

在石家庄,每个科目的同类作业只有一个作业本,用完后才换新的。这边的作业管理比较复杂。这是我和孩子这周才弄明白的,在学校用的每一科的本子编为“0号本”,“1号本”,“2号本”……,家里用的叫“家默本”。留作业时要求写在哪个本子里。一般在别的本子上要求默写的,还要在相应的家默本上默写一遍。

这里作业的格式要求也比较严,比如“解”字不能丢,还要和题目对齐,否则在学校就把这道题抄四遍。语文要求先默写单词,默写完单词后空一行(首行还要空两格)默写句子。

1作业情况对比

在石家庄读小学时,每天作业比较少,感觉孩子也不怕老师,作业比较凑合,错了稍微改改就好了。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不多。他不想让我帮着检查作业,因为检查出错误后,他还要改。每天在家时想的最多的是看电视、玩电脑。即使写作业时也是心不在焉的。

在这里,作业错了要在老师办公室订正完才能放学。这周有两次放学后等了他一个多小时才写完。每天放学后都有学生还在订正作业,班主任陪着他们,这是这里的常态。他们班共有三十多个孩子,有一次他放学时就订正完了,他说还有十来个孩子在订正作业。周一有一个本子里有该交的作业,孩子跟班主任说丢在家里了。那次放学后老师让他在另一个本子上按格式抄写完才放学。事后他跟我表示,以后都要按时按质量完成作业,还要仔细检查,不能把丢作业本丢在家里了。

2 遇到并解决困难

开学第一周时,给他讲解之前没学过的多位数乘除法时,他脾气上来时就很反抗的说“这个我没学过,这个我没学过,怎么能会做呢”,然后,就气呼呼走开了。冷静一会儿后,就过来给我道歉,说“妈妈,我刚才做的不对,你给我讲吧,我努力学”。经过几天辅导后,他会了,也越来越熟练了。当然,还有比较马虎的毛病还得慢慢改。

孩子在英语学习中也开始慢慢理解了这边的题型。当然,目前学的课本中有很多单词他没有学过,在跟好现有课的同时,他每天抽出半个小时时间,跟着纳米盒(一款小学在线教育APP)读一至三年级的英语课文。

这两周每天放学后,孩子主要精力都用到了学习上,而且是全身心的用到学习上。

以前,总想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学习上没有要求太严,只希望跟上学校课程就行了。直到三年级,感觉有点失控了,成绩下滑,他却无心学习。从石家庄来之前就有些疑问,不刻意管他,给他个快乐的童年到底对不对,这样导致他的心思都不在学习上。

这次转学来到上海,虽然遇到些困难,但是可喜的是,孩子开始把心思用到学习上了。这边的老师帮助也很大,除了用威慑力让他乖乖的、全身心的做作业外,还给了他好多关怀,嘱咐他不明白多问。

3 关于不同写法的认知

关于“y”的写法,在石家庄的课本中都是一撇直直的斜下来,这边的书里和老师写的,都是垂直下来,然后有一个弧度弯一下(见图片中的y)。

孩子开始很抗拒,冲我喊这里写的不对,要回石家庄。我告诉他两种写法都是对的,不要因为你没有见过就说是不对的。慢慢的,他也接受了。

通过这次转学,逐步意识到两地小学教育的不同。若没有这种切身体会,就会以为所有的教育都是一样的。只在一种环境里成长,我们就会认为世界的样子就是那样的。没有经历过多样性,都想象不出,还会有别的可能,更不能去比较和取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