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误会的----阶层逆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阶层固化是最近几年的流行词,特别是那篇《寒门再难出贵子》讲这个概念炒到了顶点。

那么反过来呢,什么是阶层跨越什么是阶层逆袭呢?

有个乡村孩子,生在贫困小山村,家在深山,交通不便,一家四口,爸爸是建筑小工,一年到头也没什么收入。母亲除了种田,也要外出做小工,这孩子每天带着妹妹走街串巷卖小零食,还要做饭,喂鸡鸭,打扫卫生。但是孩子懂事啊,读书很努力,一路拼搏,考入上海一所名校。

孩子说:“以为考上大学,就从此过着幸福生活,但并没有。”

先是和同学们的差距,室友经常出国,而他却是生平第一次走出大山。

接下来报名社团遭受暴击,所有的社团都拒绝了他。文艺部问他最近有看什么电影,他摇头,除了学校组织看爱国主义宣传片,他从未去过电影院。

大学毕业,回到家乡,这个乡村的选择了一所城郊小学任教。

如果这时候,再配个标题叫 《我花了18年的时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你这时候是什么感想?感慨社会的不公,还是觉得励志?

世界是这个世界,你看他的是哪双眼睛!!

大学毕业,放弃工作机会,这个乡村孩子回到家乡,选择了一所城郊小学任教,薪水还可以。他用自己的薪资支付妹妹的大学费用,替家里翻盖了新房,他很喜欢教书行业,努力向孩子们传输善良、友善、正义感、同情心,不迷信权威等价值观。

那么请问,这个孩子是否算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阶层的跨越呢?是不是只有这个孩子在上海,通过努力,就职世界TOP500的顶级企业,或者拿着顶级薪水,这种阶层逆袭,才是真正的阶层流转呢。

先来看看,这个孩子都做了些什么?

第一个,他精准的认知了自己的社会位置

生长在贫瘠大山,必然起点比较低,进入上海名校后,学习能力也好,专业能力也吧,他自己并没有达到碾压同龄人的实力。

结论:综合实力是弱于同龄人的。

第二个,他给自己做了极完美的人生规划。

在规划中,他需要两样东西,一是上海名校的牌子,二是在校时优异的成绩。前者他是通过高中努力获得的。而后者,决定他在上海更加的刻苦。

毕业后,尽管有上海工作的机会,但是对于跨越的步伐是不是有些过大:

农村——县城——市区——一线城市——发达地区

如果留在上海,上海名校的的牌子还有他的成绩是否就够了,是不是需要更多的努力,当然也需要冒更多的风险?

但正如他说,这些机会还需要他“证明自己”,他是名校生,他有好成绩,有了这些他凭什么还要再“证明自己”?

他要找一个承认他的价值,而不是另加门槛,让他重复证明的地方。

第三个,对小城市实施“降维攻击”。

他带着他的名校光环和在读时的好成绩,回到小城市。在这里,他所有的努力都获得了承认。小城市不会因为他不会弹钢琴,不会跳舞,或是不看电影而鄙视他。他的名校光环和好成绩,对当地的师资水准,构成降维冲压。

如他自己所说,我终于像是这个小城市里的城里人了。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战役,那么这场战役的法则是,仗要一个一个的打,阶层要一个一个跨越,人不可能一口就吃成个胖子,更不可能今天趴地讨饭,明天碾压马云。

这个孩子在极短时间内,让自己从一介乡野苦寒成为城市居民,这就让他获得了反攻上海的物质条件。更何况,你又怎么知道,他的孩子不会是上海的原住民?

移动互联网来临之后,各种自媒体争相出现,各种博取眼球的标题层出不穷,再加上人性当中对不公平的天然敏感性,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就被他们给带跑了,所以每当我们情绪有波动的时候,我们要理想的分析一下。

还是那句话, 世界是这个世界,你看他的是用的哪双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