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跟扁头的爱恨情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0
​​“睡扁头”这一传统习俗,与缠足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北方人很多人的后脑勺是扁平的。北方人认为,让后脑勺扁平,让“反骨”消失,古人称之为“忠良相”; 扁头会让脸盘睡大,使额头饱满,下巴丰腴,扁头两侧太阳穴会突出,眉间印堂饱满,是福相、官相。这一习俗使得不少新生儿,一出生就必须得接受“扁头”这一设定。用石头、书籍等硬物做枕头,再把脑袋一固定,孩子脑壳就会逐渐被睡成一个大扁头。

胎儿的头骨,在出生前后其实并不完全愈合定型,各个骨片都是相互游离的。其中最明显的缝隙也称为囟(xìn)门(分前囟和后囟),柔软的结缔组织可为大脑提供充裕的空间。因骨片之间缝隙的存在,婴儿的头骨形状也很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改变。而婴儿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睡姿对婴儿颅面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当婴儿长时期保持同一个睡姿,宝宝今后的头型就有可能被改变。睡扁头这一说法,大多在北方民间流传,主要聚集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在南方则不太常见。直接影响现代北方人对头骨形状审美偏好的,是曾经掌握话语权的满族人。出版于民国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就记载着:满族“婴儿初生,枕以硬枕,枕实以豆,务平其后脑骨,以硬起欠美观,习俗然也”。那时的睡扁头非常讲究,可不是一本“硬字典”就搞定的事,甚至还出现了特定的卧具。满族姑娘出嫁时,娘家还需陪嫁一个“摇车”,作为女儿将来育儿的工具。这种摇车一般挂在房梁上,摇车中还会放置一个睡板。睡觉时,满族婴儿的手脚都会被拴在睡板上。除了能防止摔落以外,还能保证婴儿保持仰卧的睡姿。再加上一个充满谷物的硬枕头,满族妈妈就可以获得一个完美的扁头宝宝了。当时,连乾隆皇帝都开了金口,在《满洲源流考》中写道:“国朝旧俗,儿生数日,置卧具,令儿仰寝其中,久而脑骨自平,头刑似扁,斯乃习而自然。” 满族睡扁头的起源与其狩猎生活有关。将孩子置于地面不安全,遂将孩子吊在树上,之后便成了摇车的习俗。而摇车造就的扁头,则进一步成了一种审美偏好。当然也与一种说法,是古代男女都是蓄发的,假如古人都有个圆润的脑袋,那再把头发盘起来,堆在后脑勺,头的前后距离就拉长了,整个头就像个平放的冬瓜。而后脑勺的扁头,则给头发留出了地方。

扁头这一特征,在历史上确实扁头星人带来过好处。张作霖率领东北军进入北京后,东北官兵乘车、看戏等都是免票的。在查票时,只需亮出扁平的后脑勺就一律放行。若有验票人员不懂看人脸色做事,阻拦了这些扁头官兵,他们就还会收到一句脏话问候。当然,时代在变化,扁头带来的也不总是好事。辛亥革命之后,各地都发生了排满和屠满事件。而辨别满汉的一个重要依据,当然也是扁平的头骨。《中华全国风俗志》上记载:“故辛亥之役,摸脑骨以别满、汉,以满人平直而汉人硬起也”。虽说满汉有扁圆头之分,但在清朝中后期关禁开放后,大量汉族人就到东北定居了。久而久之,这种睡扁头的习俗便在民间扩散了开来,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直至今日,老一辈的审美依然被带偏得厉害。当年轻一辈顶着像被平底锅拍过的后脑勺质问时,家中老人也答不出个所以然,只以“好看”“有福气”作托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