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主要的主张或学说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6
庄子 ( 约公元前369 ~ 前286年 ),战国时期道家著名代表人 物,据 《 史记 》所说:名周,字子休,宋国蒙 ( 今河南商丘 ) 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    早年曾在蒙作过漆园吏,后一直隐居。他生活贫困,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王闻其贤德,曾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作宰相,被他拒绝,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遂终身不复仕,隐居于抱犊山中。但在道教经书中,郤谓庄子拜长桑公子为师,隐于抱犊山修道,后服丹白日升天,补太极闱编郎。    庄子学识渊博,交游很广,著有《庄子》一书,大旨本于 《老子》,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独到见解,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故庄子之学对后世哲学、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所著书五十二篇名曰庄子。唐玄宗时追号南华真人,《庄子》得称《南华真经》。宋徽宗封微妙元通真君。道教学者中解释《庄子》 的代表作为唐代成玄英的《庄子疏》。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庄子一书和其哲学思想 庄子和其弟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庄子》一书中。《庄子》现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传统上一般认为,《庄子》一书内篇为庄子所著,外篇和杂篇由庄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来学者所著。但也有人认为外篇和杂篇的大部分篇目仍为庄子本人所著,只是著述时期不同,后人托名的作品虽然也有,但是并不多。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有《齐物论》、《逍遥游》、《养生主》等。 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以此为基础,在深刻揭露「窃国者为诸侯」的政治现实的同时,庄子与老子一脉相承,主张一种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同时,庄子崇尚一种「天人合一」,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精神的自由,而非名利。这种本于自然的人性论与伦理观,为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可能性。 庄子的哲学提倡破除肉身我与认知我
追求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
于事于物不著痕迹。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zh/thumb/2/23/Zhuangzi/180px-Zhuangzi 庄子像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1],名周,生卒年尚不能断定,约与孟子同时。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1],另说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园吏。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 思想渊源 世以「老庄」并称,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当然庄子的思想是承继于老子的。相同点主要在「道法自然」的观点中,庄子说「天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4]还有就是无为、反对战争等观点。在养生观点上,虽然老庄都谈养生,但庄子更为重视,《让王》中有「两臂重于天下」。但老庄之间还是有区别的。老子的学说,除了强调自然的一面以外,还有讲权术的一面。老子说「柔弱胜刚强」[5],《老子》中也处处强调这一点。所以后来法家的韩非也援引《老子》。而庄子抛弃了老子思想中讲权术的一面。章太炎的《论诸子学》中有「其术似与老子相同,其心乃于老子绝异。故《天下篇》历叙诸家,己与关尹、老聃裂分为二。其褒之以『至极』,尊之以『博大真人』者,以其自然之说,为己所取法也。其裂分为二者,不欲以老子之权术自污也。」再道物关系上,老子和庄子也有不同。《老子·二十五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也认为道生万物,但庄子强调道在物中,认为道无所不在,甚至「在蝼蚁」「在屎溺」[6]。 政治主张 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墨推崇圣人,而庄子说「圣人生而大盗起」[7]。庄子认为圣人的主义学说不过是「窃国大盗」的工具罢了。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田成子。「田成子一旦杀其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一守其盗贼之身。」[8]对于圣人,庄子批评「黄帝尚不能全德……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说孔子是「鲁之巧伪人」[9]。庄子还说「凶德有五,中德为首」[10],所谓「中德」就是有心为德,有心为德就要虚伪,「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11],会导致天下大乱。庄子还对圣人学说的积极性怀疑,认为圣人可以使一人变好,也使三人变坏。另外,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庄子认为「道通为一」[13],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对于治国,庄子反对儒家的以仁义治国和法家的以刑罚治国。庄子认为儒家的仁义礼乐违背人性,会使百姓「失其朴」[14]。对于刑罚治国,「昔者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15]。庄子反对儒家和法家的治国方法的核心,是以知治国。庄子认为知是「争之器」[16],而且知往往会被大盗所利用,所谓「盗亦有道」便是如此。对于以知治国。庄子说「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17]所以,庄子与老子一样,主张无为治国,任其自然,认为「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18],君主要「无容私」,「汝游心于淡,合气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19]。庄子在《庄子》中描写过他心中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20] 处世哲学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21],到处充满危险。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罚和统治手段。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22]。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23]伴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是追求自由。与佛教相类似的,庄子也认为人生有悲的一面。《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这时,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一般人常很虚伪,「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24]。他批评儒家「以仁义撄人之心」,这样会导致「天下脊脊大乱[25]。而君主的专制统治和对知识的爱好,只会使人心更加败坏,「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26]流沙河认为,庄子的为人主要有四点,「一曰立场,站在环中。二曰方法,信奉无为。三曰理想,追慕泽稚。四曰修养,紧守心斋。」[27]所谓环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场。《内篇·齐物论》中有「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杂篇·则阳》中有「得其环中以随成」。无为在《庄子》中经常出现,庄子认为无论治国还是做人,都要无为。但无为颇难解释,流沙河认为是「伪」或是「人为」的意思。「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28],是追求自由。「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29],所谓心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种种杂念。 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这种本于自然的人性论与伦理观,为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可能性。庄子的哲学提倡破除肉身我与认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于事于物不著痕迹。庄子「道通为一」的思想和近代 Teilhard de Chardin 的哲学思想在把宇宙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这种看法比起牛顿把宇宙看成像弹子球撞击那样的机械论思想,显然是更近于二十世纪的科学了。 对后世的影响 虽然不像儒家一样被奉为经典,但庄子却对后世的中国有着重大的影响。与儒家对官方意识形态的塑造不同,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非官方的意识形态。许多民间的行为方式、格言据考证均源出《庄子》: 江湖一词是对后世中国非官方社会的概括性名词,源出《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盗亦有道」,后世非官方社会的重要行为准则,源出《庄子·外篇·胠箧第十》 在《庄子》一书中,对儒家如孔子时常嘲讽。孔子时常成了茫然的一位老师。后世,司马光曾写过道家的著作,也专门研究过庄子,但他也公开表示,自己并不喜欢道家学说,还是以儒家为主。 金庸受到庄子很大影响,并融会在武侠小说内。诸如《射雕英雄传》内的空明拳、《笑傲江湖》的独孤九剑。
参考: zh. *** /w/index?title=%E8%8E%8A%E5%AD%90&variant=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