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难事文言文答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5

1. 小人无朋文言文求答案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作者的观点——“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理由——小人:好利、逐禄、贪财“见利而争先,利尽而交疏”。

君子:守道、行忠、惜名。“同道而相益,同心而共济”

2. 请告诉我小人文言文的解释以及翻译

(1).平民百姓。指被统治者。《书·无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

(2).旧时男子对地位高于己者自称的谦词。《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3).对平辈自称的谦词。《三国志·魏志·陈登传》:“君(指 许汜 )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如小人( 刘备 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牀之间邪?”

(4).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孔子家语·观周》:“ 孔子 既读斯文也,顾谓弟子曰:小人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

(5).识见浅狭的人。《论语·子路》:“ 樊迟 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 出。子曰:‘小人哉! 樊须 也。’” 金 王若虚 《辨惑二》:“其曰硜硜小人、小人 樊须 ,从其小体为小人之类,此谓所见浅狭,对大人而言耳。”

(6).人格卑鄙的人。《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7).特指小偷。《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忙敲楼窗向铺里叫道:‘隔壁仔细,家中敢有小人了?’铺中人惊起,口喊‘捉贼!’”

(8).旧指仆隶。《论语·阳货》:“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朱熹 集注:“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

3. 答客难文言文答案

答客难 【西汉】东方朔 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

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服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

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何故也?” 东方先生仰而应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其身处尊位,泽及后世。今则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慑,诸侯宾服,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

故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士民之竭精驰说者,不可胜数;困于衣食,或失门户。

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故曰:时异事异。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

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今世之处士,块然无徒,廓然独居;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

子何疑于予哉?若夫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筵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至则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也。”(文字有删减)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贤与不肖何以异哉 不肖:不贤 B.故抗之则在青云之上 抗:抵御 C.子又何怪之邪 怪:认为……奇怪 D.至则靡耳,何功之有 靡:倒下,这里指失败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泽及后世,子孙长享,今则不然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 句读之不知 D.今以下愚而非处士 作师说以贻之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先假设有客诘难东方朔,讥讽他官微位卑,东方朔进行答辩。

B.东方朔说,武帝时天下太平,圣主德高权重,在朝士人想对朝廷尽忠效力,但不知进退得宜,处境和战国时不一样。C.东方朔认为,应该加强士子的修养,哪怕有小的过错,外界也应该对他要求、责备,这就是圣人的教化方式。

D.全篇用了整饬又不拘对偶的语言,议论酣畅,发泄了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情绪。11.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夫天地之大,士民之竭精驰说者,不可胜数;困于衣食,或失门户。(4分) (2)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

(3分)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分) 【答案】8.B(抗:抬、举。)

(3分)9.A(A.则,都是表转折,却;B.乃:才/却、竟然;C.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以:介词,凭借/连词,来。)(3分)10.C(东方朔认为,作为士子应该加强自身修养,外人不应该求全责备,应该赦免小的过错,这才是圣人的教化方式。)

(3分)11.(1)天地之大,竭尽全力去游说的士人,多得数不尽,他们被衣食所困,找不到晋身之阶。(“士民之竭精驰说者”翻译应体现定语后置句特点,“困于衣食”作被动句处理1分;“失门户”1分;语意连贯1分。)

(4分) (2)这就是士人(读书人)之所以日夜勤勉,努力修身不敢懈怠的原因呀。(所以……、孳孳、敏行,各1分。)

(3分) (3)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羞耻;以官大的人为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一句1分。)

(2分) 【附录】【文言文参考译文】 有人诘难东方朔:“苏秦、张仪一遇上万乘之主,就能身居卿相之位,泽及后世。如今你修习先王之术,仰慕圣人之义,诵读《诗经》、《尚书》诸子百家的典籍,烂熟于胸而不能忘怀。

好学乐道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了;自以为才智海内无双,然而尽心竭力,旷日持久地侍奉圣明的君主,结果却是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按:韩信谢绝项羽派来的说客时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恐怕还是品行上有不足之处吧?连同胞兄弟这些人,都无处容身,这是什么缘故呢?” 东方朔仰面回应到:“这本就不是你能完全理解的啊。

此一时,彼一时也,岂能一概而论呢?苏秦、张仪所处的时代,周室衰微,诸侯不朝,争权夺利,兵革相战。得到士子的,国力就强盛,错失士子的,国家就衰亡,所以他们身处尊位,泽及后世,子孙长享。

如今却不是这样:圣主德泽流布,天下震慑,诸侯宾服。一举一动尽在掌握,贤与不贤有什。

4. 《君子与小人》这篇古文

跟君子与小人有关的古文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出自:《论语·里仁》)

“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2、“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出自:《论语·里仁》

就是说,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则记惦的是自己的家乡;

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则满脑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3、“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出自:《论语·卫灵公》)

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同时,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则刚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

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出自:《论语·为政》

“周”就是能够团结照顾到很多人,他以道义为准则与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真君子不管他有多少朋友,他都会像空气里的氧气一样,让朋友们感觉到很欢欣,感到受到照应。

“比”这个字形,象两个人紧挨着站在一起,意思是说,小人喜欢结成小圈子,他不会融入大集体。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出自:《论语·述而》

小人之所以喜欢互相勾结,是因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过这种勾结谋取私利和维护既得利益。所谓“结党营私”,正是这个意思。

而君子则胸怀坦荡,因为他坦然无私,所以能够平和,能够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6、“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出自《论语·子路》

说,同“悦”,高兴。一个君子你很容易与他相处,但是你又难以取悦他。假如你想以不正当的手段取悦他,他反而会不高兴。

决不会说你给他一个小恩小惠,他就给你大开绿灯、大开后门。等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时候,他会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一个合适的位子。这就叫“器之”。

5.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文言文答案

出处:

《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文言文答案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内涵就是君子之间的交往,形式似“淡”,实则志同道合,友情深厚。鲁迅和翟秋白以前从未谋面,只凭书信往来,就相互信任;当危难来临之际,却相互伸援手,肝胆相照。所以这个例子证明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答案实例二:鲁迅和翟秋白以前未曾谋面,平日相交只是书信往来,两人的交往看似平淡,但当危难来临之际,却互伸援手,肝胆相照,表现出君子剑患难与共、志同道合的深厚情谊。所以,这个例子证明君子之交淡如水。

摘自《百度.》

6. 求初一语文文言文作业答案:小人无朋与永某氏之鼠

1.贪图 所以 疏远 朋党

2、然而臣下我认为小人是没有朋党的,只有君子才有

3、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

4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上的,至于小人则“以同利为朋”,故作者认为小人无朋,其暂时结为朋友,也是虚假的。

1.叙述了永州某人对待老鼠的故事,把那些自以为“饱食而无祸”的人作老鼠, 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讽刺了纵恶逞凶的官僚和猖獗一时的丑类。 暗喻小人得志虽能嚣张一时,却不能长久。依仗权势的小人会遭到彻底被消灭的下场。

2、点明主旨

3、1家里的仓库、厨房,全任凭老鼠放纵横行。2大白天,老鼠常常和人在一起活动3 唉!这些老鼠以为可以一辈子过着那种吃饱喝足而又无灾无祸的日子。

7. 有没有跟君子小人有关的古文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出自:《论语·里仁》)

“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2、“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出自:《论语·里仁》

就是说,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则记惦的是自己的家乡;

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则满脑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3、“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出自:《论语·卫灵公》)

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同时,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则刚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

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出自:《论语·为政》

“周”就是能够团结照顾到很多人,他以道义为准则与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真君子不管他有多少朋友,他都会像空气里的氧气一样,让朋友们感觉到很欢欣,感到受到照应。

“比”这个字形,象两个人紧挨着站在一起,意思是说,小人喜欢结成小圈子,他不会融入大集体。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出自:《论语·述而》

小人之所以喜欢互相勾结,是因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过这种勾结谋取私利和维护既得利益。所谓“结党营私”,正是这个意思。

而君子则胸怀坦荡,因为他坦然无私,所以能够平和,能够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6、“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出自《论语·子路》

说,同“悦”,高兴。一个君子你很容易与他相处,但是你又难以取悦他。假如你想以不正当的手段取悦他,他反而会不高兴。

决不会说你给他一个小恩小惠,他就给你大开绿灯、大开后门。等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时候,他会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一个合适的位子。这就叫“器之”。

8. 刘一止文言文阅读答案

宋史刘一止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一止,字行简,湖州归安人。七岁能属文,试太学,有司欲举八行①,一止曰:“行者士之常。”

不就。登进士第,为越州教授。

绍兴初,召试馆职,其略曰:“事不克济者,患在不为,不患其难,圣人不畏多难,以因难而图事耳。如其不为,俟天命自回,人事自正,敌国自屈,盗贼自平,有是哉?”高宗称善,且谕近臣以所言剀切知治道,欲骤用,执政不乐,除秘书省校书郎。

迁监察御史。上疏谓:“天下之治,众君子成之而不足,一小人败之而有余,君子虽众道则孤,小人虽寡势易蔓,不加察,则小人伺隙而入以败政矣。”

又言:“陛下悯宿蠹未除,颓纲未振,民困财竭,故置司讲究,然未闻有所施行,得无有以疑似之说欺陛下,曰‘如此将失人心’。夫所谓失人心者,必刑政之苛,赋役之多,好恶之不公,赏罚之不明;若皆无是,则所失者小人之心耳,有何病焉。”

时庶事草创,有司以吏所省记为法,吏并缘为奸,一止曰:“法令具在,吏犹得舞文,矧②一切听其省记,所欲与则陈与例,欲夺则陈夺例,与夺在其牙颊,患可胜言哉!请以省记之文刊定颁行,庶几绝奸吏弄法受赇之弊。”从之。

逾年而书成。 迁给事中。

于凡贵近之请,虽小事亦论执不置。御史中丞廖刚谓其僚曰:“台当有言者,皆为刘君先矣。”

居琐闼③百余日,缴奏不已,用事者始忌,奏:“一止同周葵荐吕广问,迎合李光。”罢,提举江州太平观。

进敷文阁待制。御史中丞何若奏:“一止朋附光,偃蹇慢上。”

落职,罢祠。后八年,请老,复职,致仕。

秦桧死,召至国门,以病不能拜,力辞,进直学士,致仕。卒年八十三。

一止冲澹寡欲,尝诲其子曰:“吾平生通塞,听于自然,唯机械不生,故方寸自有乐地。”博学无不通,为文不事纤刻。

诗自成家,吕本中、陈与义读之曰:“语不自人间来也。”有类稿五十卷。

(选自《宋史》)【注】①八行:孝、悌、睦、渊、任、恤、忠、和八种品行。②矧:(shěn)况且。

③琐闼:镌刻连琐图案的宫中小门,亦指代朝廷。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则所失者小人之心耳,有何病焉 病:弊端、问题B.法令具在,吏犹得舞文 舞文:徇私舞弊C.台当有言者,皆为刘君先矣 先:表率、榜样D.一止朋附光,偃蹇慢上 朋附:勾结阿附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国子监。B.教授: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文中刘一止所担任的“越州教授”应该就是越州官学中的学官。C.用事:在古代有执政当权、使用武力、引用典故等几个意思。

在本文中指执政当权,“用事者”即“当权者”。D.机械:今指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而古义有二:一是指巧诈之心,二是比喻方式拘泥死板,文中即用此意。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一止对政事颇有见地。

绍兴初年,召试馆职,他的一番话,令高宗赞赏,并且晓谕近臣,说他所言切中事理,符合治国之道。B.刘一止为官直言敢谏。

担任监察御史期间,曾进言强调“亲贤臣、远小人”之要义;也曾进言批评那些蒙蔽皇上的“失人心”之举。C.刘一止既提意见,也提建议。

在发现有关部门通过省记作奸犯科、徇私枉法后,他提出了把省记之文刊定颁行的建议,而且被采纳。D.刘一止为人淡然,为文自然。

他做人,因为冲澹寡欲,所以悠然自乐;他作文,因为不事雕琢,所以诗作被评价为“语不自人间来。”7.将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如其不为,俟天命自回,人事自正,敌国自屈,盗贼自平,有是哉?(5分)(2)小人虽寡势易蔓,不加察,则小人伺隙而入以败政矣。(5分)【参考答案】4.C。

5.D。 6.B。

7.(1)如果他们不做(什么努力),(只)等待命运自己好转,人事,敌国,盗贼,有这样的事吗?(2)小人虽少而势力容易蔓延,如不加以觉察,那小人伺机而入就会朝政败坏了。【参考译文】刘一止字行简,湖州归安人。

七岁时能做文,参加太学考试,有关部门想举荐他具备孝、悌、睦、渊、任、恤、忠、和等八行,刘一止说:“品行是士人应该具备的。”不就。

中进士及第,任越州教授。绍兴初年,召任馆职,他大略说:“事情不能成功的,患在于不做,不患其困难,圣人不怕多难,通过难而图谋事情。

如果不去做,而等待天命自回,人事自正,敌国自屈,盗贼自平,有这样的事吗?”高宗称赞他说得好。并且晓谕近臣认为他所言剀切符合治国之道,打算超擢使用,执政不乐,任命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迁任监察御史。上奏说:“天下治道,众多君子成之而不足,一小人败坏而有余,君子虽多道则孤,小人虽少而势力容易蔓延,如不加以觉察,那小人伺机而入就会败坏朝政了。”

又说:“陛下怜悯固有的弊端没有铲除,颓废的朝纲没有振兴,民困财竭,因此设立机构讲求研究,但没有听说有所施行,并有似是而非的议论欺骗陛下,说什么‘这样将失去人心’。所谓失去人心,必定是由于刑罚过于严苛,赋役过多,好坏不公,。

9. 琢玉成器文言文阅读答案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②。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③,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④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⑤。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⑥,可不念⑦哉?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诲学》以“玉”同“人”作比,从“玉不琢,不成器”比之于“人不学,不知道”,这一点是易于理解的,而“玉不琢”与“人不学”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般,“玉不琢”为害尚不大,因为玉“有不变之常德”,不琢“犹不害为玉”,但是人不学性质就大不一样,因为“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这就是《诲学》要说明的关键之点,事实也正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