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头癌二期可以治愈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1-23
发病原因 胰腺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功能,也就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细胞。这两种细胞都会发生癌变,来源自内分泌细胞的癌,叫神经内分泌癌,就是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得的那种癌,比较少见,多数情况下恶性程度比较低,病程比较长,治疗方式与常见的胰腺癌也有所不同。来自外分泌细胞的癌,就是我们常说的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比较高的肿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发达国家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并且有年轻化的倾向。 发病原因关于胰腺癌的致病因素,目前可以说还不明确,但随着研究的进行,大家还是有了一些倾向性的看法,比如慢性胰腺炎、糖尿病的人群中发生胰腺癌的比例比正常人群高一些。但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关系,孰因孰果,目前还有争议。因为确实有些胰腺癌病人,在早期是以糖尿病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方面,唯一得到共识的是吸烟,烟民患胰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倍以上。其他方面,比如所谓的“三高”饮食,即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食品会对胰腺癌的发生起到一些不好的影响,这里面典型的例子就是意大利的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和香港的艺人沈殿霞。[1] 高危人群高危人群是流行病学调查以及预防工作的重点。但目前胰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而且由于近年来发病情况的变化,比如发病人群的年轻化趋势,使得一些传统上认为的高危人群范围应该扩大。50岁以上,长期吸烟、饮酒,有“三高”饮食习惯,以及慢性胰腺炎等传统上认为的高危人群应该高度重视,但这些人群以外者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该警惕:第一,腰背部疼痛,消化不良,甚至出现黄疸;第二,非糖尿病患者出现的血糖异常升高,或反复发作的胰腺炎;第三,短期内不明原因的体重明显下降。有上述症状者,应该到专科医院重点检查。 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检查最好是在大的专科医院并由有经验的医生进行。由于检查医生的技术、经验以及设备等原因导致有问题没能及时发现而延误诊治的情况并不罕见。 临床表现多数恶性肿瘤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早期的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对于胰腺癌来说,大多数患者的主要症状是上腹部不舒服。有些病人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好,或者一段时间内不明原因地出现体重明显下降。部分病人会有疼痛,疼痛与否和肿瘤的位置以及大小有关系,这种疼痛可能是腹痛,也可能是腰背部痛。另外,部分病人会出现黄疸,黄疸更多见于壶腹部和胆管下段肿瘤。但需要指出的是,黄疸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肿瘤到了晚期,有些情况下正是由于黄疸才使得肿瘤得以较早期的发现。1990到2000年,我国做了一个八省两市14家三甲医院的统计。2340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表明,胰腺癌的首发症状中,黄疸和腹痛最为常见,后面依次是消瘦、上腹饱胀、腰背疼痛、乏力,个别还有发烧的。 从解剖结构上,胰腺可分为胰头、胰体和胰尾。胰头和胰体之间的部分称作胰颈。胰头的肿瘤由于靠近胆总管下段,更容易出现由于胆道梗阻造成的黄疸。胰腺体尾部的肿瘤靠近身体的左侧,和脾邻近,很少发生黄疸。所以有黄疸应该及早就医,没有黄疸也不能疏忽。 诊断鉴别1、超声检查: 腹部超声是胰腺癌普查和诊断的首选方法。其特点是操作简便、无损伤、无放射性、可多轴面观察,并能较好地显示胰腺内部结构、胆道有无梗阻及梗阻部位。超声的局限性是视野小,容易受胃、肠道内气体以及体型的影响。同时还应强调,超声受检查医生的水平、经验、观念以及所用设备的影响较大,有一定的主观性,必要时要结合增强CT、磁共振(MRI)以及化验检查等综合考虑。 2、CT: CT是目前检查胰腺最佳的无创性影像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胰腺癌的诊断和分期。平扫可大致显示病灶的大小、部位,但不能准确定性诊断,也不利于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增强扫描则能够较好地显示胰腺肿物的大小、部位、形态、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CT能够较准确地判断有无肝转移及肿大淋巴结。 PET-CT检查是近年来肿瘤诊疗领域中应用渐广的一种手段,可以较为准确的评估病变的性质及范围,对恶性肿瘤的分期诊断和恰当治疗方案的选择有较高的价值。但费用较高且多数情况下属自费检查项目,是限制其应用的一大瓶颈。 3、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 目前不作为诊断胰腺癌的首选方法,但当患者对CT增强造影剂过敏时,可进行MRI扫描以代替增强CT进行诊断和临床分期;另外,当有些病变难以定性时,可在CT检查的基础上加做MRI检查以补充CT影像的不足。MRCP对确定胆道有无梗阻及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具有明显优势,且与内镜下的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经肝穿刺胆管造影(PTC)等有创检查手段相比,安全性高。 4、血液生化免疫学检查: (1)、生化检查: 早期无特异性血生化改变,肿瘤阻塞胆管可引起血胆红素升高,伴有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酶学改变。胰腺癌患者中有40%会出现出现血糖升高和糖耐量异常。 (2)、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 胰腺癌血清中CEA、CA19-9等肿瘤标志物可能升高,但这种改变并不绝对。 5、穿刺病理学检查: 在体表超声或超声内镜的引导下,对病变部位行穿刺活检,取得的标本做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可有助于确定胰腺癌的诊断。但针吸检查阴性,并不能完全否定恶性的诊断,还需结合影像、化验等检查来综合考虑,必要时可能需要重复穿刺。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准备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并不要求一定有针吸病理学的诊断。 疾病治疗胰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以及介入治疗等。胰腺癌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及多学科协作,对每一个病例需采取个体化处理的原则,根据不同患者的身体状况、肿瘤部位、侵及范围、有无黄疸、肝肾及心肺功能状况,有计划、合理的综合应用现有的诊疗手段,以期取得治疗效果的最佳化和对身体损伤的最小化。 胰腺癌早期缺乏明显症状,大多数病例确诊时已失去根治性手术的机会。外科治疗需要针对不同病期和肿瘤病灶局部侵犯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手术治疗(1)、术前准备 如果有重度黄疸及肝功能异常,又不能及时接受手术者,可先做胆道引流,降低黄疸及改善肝功能。过去多先行胆囊造瘘术,然后再行二期手术,现在可以先行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PTCD),根据肝功能等的改善情况,限期行根治性手术。对于每天引流胆汁量较大者,应鼓励患者分次喝下引流出的胆汁,并辅以高营养饮食,以更好地改善营养状况,为进一步治疗做准备。 (2)、手术方式 a.根治性手术 依据肿瘤部位的不同,大致可分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及全胰切除术。总体来讲,胰腺手术都属于较大型手术,对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经验,以及手术前后的处理等要求较高。可能的情况下,应在胰腺手术量较大的医院进行。 b.合并血管切除的胰腺癌手术 过去认为,肿瘤侵犯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是手术切除禁忌,导致手术切除率较低。近年来,随着术前、术后处理的加强和手术技术的提高,此种情况已不再成为手术切除的禁忌证,可通过血管切除及重建达到完整切除肿瘤的目的。这些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与血管没有受累的患者相同。 c.不能切除的胰腺癌的手术疗法 由于肿瘤或者身体原因而不适于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患者,适当的外科干预可能会对延长患者的生存及改善生存质量起到明显的效果。这种情况下,常见的外科干预措施包括胃肠吻合术、胆肠吻合术等。应当强调的是,随着医学的发展,管道支架技术应用日趋广泛,单纯由于胆道梗阻而开腹行姑息性胆肠吻合术者较前已明显减少。药物治疗(1)、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的目的是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及提高手术等其他治疗的效果,包括手术后的辅助化疗以及针对未接受根治性治疗患者的姑息化疗。近年来,在一些大的胰腺中心,术前以改善手术治疗效果或提高手术切除率为目的的新辅助化疗也有较多的应用。 对于胰腺癌,常用化疗药物为吉西他滨或替吉奥(S1)为主的方案,如吉西他滨单药,或与5-Fu、替吉奥、奥沙利铂等联合应用。 辅助化疗注意事项:胰腺癌的辅助化疗应当在根治术1月左右后开始;辅助化疗前准备包括腹部盆腔增强CT扫描,胸部正侧位片,外周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肿瘤标志物CEA,CA19-9等。化疗中应及时观察并处理化疗相关不良反应。 (2)、靶向药物治疗 随着对胰腺癌相关基因、信号通路的研究,靶向治疗已成为治疗胰腺癌新的方法。目前报道的可用于胰腺癌的靶向药物主要有埃洛替尼、西妥昔单抗、贝伐单抗等,但疗效远不尽人意,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3)、中医药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对于促进肿瘤病人术后康复、对放化疗减毒增效、减轻晚期肿瘤痛苦、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等均有一定作用和优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较早期的能通过根治性手术获得治愈机会的患者,千万不要由于单纯采用中医药治疗而贻误病情。在确定最终治疗方案前,多方咨询有经验的医生,总结归纳各方面的意见,根据个人的情况慎重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主要用于不可手术的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综合治疗、术后肿瘤残存或复发病例的综合治疗,以及晚期胰腺癌的姑息减症治疗。近年来,术前以改善手术治疗效果或提高手术切除率为目的的新辅助放疗也有较多的应用。生物治疗生物治疗包括细胞因子治疗、生物反应调节剂、细胞过激免疫治疗、肿瘤疫苗、基因治疗等。目前大多数生物治疗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支持治疗支持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控制疼痛 疼痛是胰腺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根据WHO疼痛控制三阶梯原则给药,在给药过程中注意及时处理口服止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便秘、头晕头痛等。在大的肿瘤中心都有疼痛治疗科,那里的医生可以提供专业的止痛帮助。 (2)、改善恶液质 可用甲羟孕酮或甲地孕酮以改善食欲,注意营养支持,及时发现和纠正肝肾功能不全和水、电解质紊乱。对于营养吸收障碍患者给予要素饮食,对于不能进食患者可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治疗进展胰腺癌的治疗,近年来在外科手术以及综合治疗方面的进展还是很大的。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治疗胰腺癌的水平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迄今为止,外科手术仍然是最有可能为胰腺癌带来治愈希望的治疗手段。但是只有外科是不够的,综合治疗必不可少。近年来,胰腺癌的化疗、靶向治疗以及放疗等领域也有很大的进展,一些新药和新的治疗方式不断涌现,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使得这种肿瘤的治愈率、总生存率明显改提高,生活质量也大有改善。 治疗方面最大的进展在于治疗模式的转变,即现在更强调多学科合作在治疗中的地位。总的趋势是治疗方案越来越合理,越来越人性化、个体化。在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多学科合作可以有效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有利于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英文有一个词组缩写,叫MDT。M是多的意思,D是学科的意思,T是团队的意思。由各个相关学科组成的医学专家团队来治疗某一个疾病,优势不是显而易见吗?[2][3] 疾病预后与其他一些常见的恶性肿瘤相比,如乳腺癌、甲状腺癌以及结直肠癌,胰腺癌的治疗效果确实差一些。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外科手术的进步以及新药物的出现,总的治疗效果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一些大的胰腺中心,接受根治性手术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超过20%,长期生存者越来越多,而且生存质量较前明显改善。 疾病预防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的健康,30岁以上者至少要坚持每年一次的例行体检。一旦出现腹胀、腹痛、发热,甚至有糖尿病、胰腺炎、体重下降等症状,应该马上去专科医院检查。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此外,应该努力戒掉不良生活方式,提倡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身体锻炼,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些都能明显降低包括胰腺癌在内的多种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