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组织活力的6个秘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5
1. 保持组织的开放

爱因斯坦有一个观点:熵定律是科学定律之最。这个定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事物都是从有序趋向无序的。

这就像多少亿年后,太阳会从有序的球体爆炸为无序的粉尘;又好像你的房间如果长时间不整理就会乱成一片。

虽然这种自然趋势让人有些灰心,但显然我们无法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房间就这样乱着,特别是一些有强迫症的人。我们可以立刻去整理房间,如果你不是太懒的话,很快房间就会又变得有序了。

瞧,你做了什么?你付出了短暂的时间与体力,暂缓了这种可怕的趋势!从中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道理:把无序变成有序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宇宙万物时刻都在做着能量交换,就像我们不断在出汗,不断地新陈代谢一样。我们需要不断地通过进食与喝水来获取能量,也会通过体力与精力的能量输出去改变世界。也许,人之所以存在,就是宇宙需要人来让一切无序变成有序吧。

物理学中还有一个“耗散结构理论”,就像前面讲的过程,通过不断地交换能量,是可以把无序转变为有序状态的。

结论很显然,如果我们想让企业组织始终有序,就需要让组织像生命体一样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就需要让组织像物理学的耗散系统一样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 面对组织的环境,让组织始终保持开放是保持活力的最重要方法。

那么如何保持组织开放呢?

1) 文化方面,保持开放的思想,开放的思想能够孕育出多样性和更多发展路径,当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可以有更多选择。

2)战略方面,积极与业界合作,构建高效的产业链与生态系统。

3)业务方面,保持与业界最优秀的伙伴合作,避免自己造轮子,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无人区。

2. 追求业务响应力

《三体》小说中,三体向地球派出庞大的舰队后,三体世界的领袖和科学执政官有下面的一段话:“我们都仔细研究过第一批收到的地球信息,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文明史。请看以下事实:人类从狩猎时代到农业时代,用了十几万地球年时间;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用了几千地球年;而从工业时代到原子时代,只用了二百地球年;之后,仅用了几十个地球年,他们就进入了信息时代。这个文明,具有可怕的加速能力!”

虽然是小说,但却很容易让我们感受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在以飞快的加速度在发生变化。站在现在,回溯十五年前,当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如果有人跟我说,以后你的生活中不再需要现金了,“衣食住行” 都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全部搞定了,我是一定不相信的,我一定会认为这人不切实际,他疯了。而现在,一切都真真正正地变成了现实。我会在天猫上买牛仔裤;我会用饿了么叫外卖;我会用某APP预付酒店的住宿费;我会用滴滴叫车。瞧,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时代!我不得不感慨,我们生活的时代变化太快了!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为什么坏?我们可以看下面的统计数字。根据标普500的数据,在60年代,一个企业的平均寿命大约在60年左右,而到2010年的时候,平均寿命已经变成了15年左右!为什么差了这么多?是这些企业不够努力吗?很明显不是!是因为现在所处的世界变化太快了!

Google做为一个互联网公司,面对市场的响应力始终让人惊叹。2015年Google重组了一家叫Alphabet的公司。你会发现,其业务包括了:解决衰老问题的业务,千兆光纤业务、自动驾驶汽车、生命科学项目、智能家居业务等等。

Google早已是全球公认的搜索技术公司,但它并没有止步于搜索,而是不断地创新业务去适应世界的变化。这也是我认为Google是一家伟大的公司的最重要原因。

不仅是Google这样的外企,国内企业格力电器2018年的企业年度经营工作指导思想,已由上一年度的“挑战自我,掌控未来”,悄然变更为“奋斗永无止境,改变掌控未来”。

事实上,格力不是一时兴起来个突变。2016年7月,格力电器董事长、总裁董明珠首次提出多元化战略,开始努力改变空调作为单一主业的格局。

面对变化是唯一不变的市场环境,变则通, 组织需要更好的响应力来适应这个世界的变化。

业务响应力是一种战略追求,常见参考:

1) 价值驱动决策,无论是业务人员、产品人员、还是IT人员,所作决策都聚焦于价值,关注成效而不是简单的任务与输出。从组织层面全局思考组织愿景、目标、机会点以及行动方案。

2)建立频繁的价值评审与决策机制,让组织可以快速调整投资组合,转变按年计的传统规划方式。

3)通过MVP与滚动规划,不断地通过市场数据反馈来验证需求假设。

3. 自我颠覆与探索

2015年海尔的张瑞敏做了一件当时所有人都不太敢相信的事情:去掉万名中层管理者!当他在哈佛商学院演讲时说:“我们打破科层制,去掉了一万多名中层管理者,变成一个创业平台,所有人都是创业小微。”

当我每次给学员讲解复杂系统、不确定性这些内容的时候,我总会想到张瑞敏的案例,他这是多么大的颠覆?

2015年张瑞敏被授予Thinkers50杰出成就奖之最佳理念实践奖,是唯一一位且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中国企业家。

事实也证明张瑞敏是成功的,根据海尔2017年的财报,其年营业总收入为1592.54亿元,同比增长33.68%。所以,我认为能够自我颠覆是组织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品质。

当我们面对复杂的世界与问题时,除了这种内在品质很重要外,外在的探索性的工作方法也同样重要。

中国改革开放最成功的一句口号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没有前人可以借鉴的时候,当组织开始进入无人区的时候,什么是致胜的关键?就是快速验证与调整的探索方法。

说到探索方法,很多人直觉上就会觉得那是不可控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讲点理论,过程控制方法有两种,一种叫预定义过程控制,另一种叫经验性过程控制。

所谓预定义过程控制有点像发射火箭,事前要把火箭进入轨道上每个位置上的姿态、推力、角度等复杂参数都做好精确计算作为计划,然后按照这个计划去执行。

而经验过程控制有点像开车,如果给你一个计划,事先把汽车在路线中每个路口上的速度、方向盘的角度都做好精确计划,对我们开车来说有用处吗?显然没用。我们真正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大致路线方向,并始终保持眼睛持续盯着路况,随时调整方向盘。这种情景与我们现在身处无人区的新商业环境是多么的相似啊。

所谓的摸着石头过河,也正是一种典型的经验性过程控制。也是一种面对复杂问题与不确定性的重要探索方法。

对内能够自我颠覆,对外能够采用探索性方法,是组织保持活力的重要能力。

如何能具有自我颠覆与探索的能力?常见参考:

1)推动技术变革,分析竞争对手,解决技术挑战,关注主要的技术趋势,包括:人机交互、数字化平台、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以及AR/VR等。

2)转变惯性思维,进行系统思考,持续获取客户洞察。其实,越来越多的公司都设立了独立的部门来研究客户意见与客户体验。

3)打造试验文化,保持好奇心与同理心,让失败成为学习的机会。

4. 以人为本

在传统的组织管理中,最核心的三要素是:流程->工具->人。

然而追求响应力的敏捷组织往往重视的顺序是倒过来的,即:人->工具->流程。除去工具,人这个要素为什么要排在前面呢?

因为传统的管理方法源自西方十九世纪的大规模生产的时代,那个时候追求效率,相比现在,市场环境变化并不快。

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中大部分人都只需要是政策的执行者,并不需要所有人进行决策。当组织成员面对业务问题的时候,因为大部分简单的问题都已经总结了答案,变成了流程,你只需要按照流程做就好,不需要过多地思考与决策,从而减少了执行时间与决策成本,让执行更有效率。

这就好像在地上划出来一条很深的沟,团队在其中行走,由于两边都是壁垒,所以身在其中,只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向前走好,不怕走错路。

然而现在,我们身处在一个变化太快的时代中,商业环境与市场窗口都以月为单位变化。科层式的组织一旦达到一定规模,便会面临两个巨大的障碍:向上信息传递失真;向下组织决策缓慢。

很多大模型企业流程僵化,导致员工懒得思考,不敢承担责任。因为只要按照流程做事就好,因为只有按照流程做才是对的 ,不按照流程做事就是违规,这明显让组织陷入了可怕的泥潭。

其处境有点像古时候的一种恐龙—--地震龙,据说这种龙身高40米左右,在其脚上划一道伤口,它感到疼痛需要8秒的时间。当然,这种恐龙早早就灭绝了。我们为了要更快地适应市场环境,需要让组织能够解决信息失真与决策缓慢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正确地进行流程优化,在组织中让最了解战场情况的一线团队可以直接做决策,面对一线复杂的问题,由人真正地去做决策,而不是完全靠流程。虽然人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其灵活性却可以适应更加复杂的业务场景。

那么如何让所有人最大程度地在相同的方向做决策呢?秘密就是统一人的价值观。即,让组织所有成员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重要的。这个过程是个持续的过程,就像军队中都需要“政委”一样, 企业组织也需要相应的“教练”体系来支撑这个过程。

如何以人为本?常见参考:

1)在组织中关注人的作用,利用教练体系进行内在激励,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成为具有活力的血细胞。

2) 赋能机制制度化,培养未来领袖。人材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这也是越来越多企业大学产生的原因。

3)人材合理流动,保持组织血液常新。不管是BAT还是华为,都有加速内部人员流动的生态机制。

5. 使命式指挥

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企业管理方法都是源自19世纪的大规模生产的时代,那时候大多数被管理者都是体力劳动者,为了生存需要,所以胡萝卜加大棒,往往能够起到作用。

而现在我们身边的被管理者大多数已经变成了知识劳动者,他们不再仅仅为了生存需要而工作,他们还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被认可、被欣赏、实现自我价值等。所以,过去的那种管控性思维,早已经不再是最佳实践了。

不仅如此,不同时代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特点,单一的管理方法也早已不再适应。对于70年代的人来说,从小受到集体主义教育比较多,所以工作后,总是为了家庭、事业、责任而去忍耐、放弃、取舍很多东西。对于80年代的人来说,更多为了自我而活了。而90年代的人,是可以裸辞而去进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于现代组织来讲,过去的胡萝卜加大棒已经越来越不好用了,你不能用过去的那一套来管理现在的年轻人。

所谓使命式指挥,就是既关注团队的高度一致性,又关注团队的自主性。举个例子,当高一致性,低自主性时,往往便是微管控的场景。老板会强调团队的目标,同时也会给出具体的做法,比如说:“我们的目标是过河”,然后继续说:“我们来造一座桥吧!”。

当低一致性,高自主性时,往往有点像临时组成团伙的场景。没有老板会告诉大家目标是什么,大家各做各的,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想法在做事。

当然,这两种场景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我们所追求的是高一致性与高自主性同时发生。老板会跟团队说:“我们的目标是过河”,然后继续说:“大家找出方法来吧!”。既让大家对目标有一致性的理解,同时也让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如果你离着对岸很远,你可以借条船来,如果你离着对岸很近,你可以直接趟过去。

就像海军陆战队似的精兵团队,他们之间是伙伴,是可以把后背留给对方的人。作为管理者,需要根据团队的成熟度,为其提供合适的环境、挑战的机会、合理的授权。

团队就像一棵可以自我生长的树,管理者需要爱护它,保护它,不要在未长大前就被恶劣的环境所摧毁,也不要像温室里的花朵不经历任何风雨,要能够持续识别它的边界,让其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在挑战中成长。

当然,对于团队也需要进行合适的授权管理,团队的成熟度不一样,作为管理者当然要操不同程度的心。比较成熟的团队,可以授权程度大些,让其更多的自我决策,而较不成熟的团队,可以授权程度小些,需要管理者利用经验帮助团队进行决策。

如何进行使命式指挥?常见参考:

1)推行适应性领导力,改变传统的管理思维。

2)打造自组织团队,给一线听得到炮火的管理人员充分授权。

3)打造前端精兵团队+数字化能力中台的组织协作机制。

6. 使命与愿景驱动

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一个明确的使命,以指导组织制订目标、战略规划、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其可以保证组织成员对组织所做活动取得认识上的一致,形成共同语言以至共同的价值观。

同时,也便于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很显然,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单纯为了金钱而加入一个企业了,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共同的理念而聚在一起,从中找到归属感,从中更容易实现自我价值。

组织的使命不同,愿景便不同,从而所提供的服务与产品便自然不同。你会发现,所有成功的产品或服务,背后都是因为先有了很好的使命与愿景,从而催生出来成功的产品。

人们买的不是你的产品,而是你的信念。就好像那些iphone上市的头几天去排队购买的人,甚至有些人狂热到半夜去排队。为什么?仅仅是为了先进的技术吗?显然不是,他们是因为苹果公司的创新理念,他们不仅仅在买手机,他们也在买一种创新的信念。

1963年在华盛顿特区,马丁路德金进行了一场大家都熟悉的“I have a dream”的演讲,据说当时有25万人在那个夏天聚集在广场上,那时候没有邀请函,也没有网上日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默默地赶往那个广场,这个行为足以证明这是一场伟大的演讲!人们为什么克服种种困难去听这个演讲呢?答案就是,因为马丁路德金的信念!信念能够支撑更多的人走向同一个方向!

当组织在进行战略规划的时候,需要明确组织的使命与愿景;当组织在定义短、中、长期目标的时候,需要明确组织的使命与愿景;当组织在投资组合规划的时候,需要明确组织的使命与愿景;当组织在产品价值管理的时候,仍然需要明确组织的使命与愿景!组织的使命与愿景,会在组织的DNA中,让组织的文化或伟大,或渺小。

如何进行愿景驱动?常见参考:

1)确立组织的使命与愿景,并用易传播的方式表达出来。

2)持续更新组织的愿景。

3)利用类似OKR的方式进行驱动。

作者简介

王伟,社区昵称大S。ThoughtWorks咨询团队Lead Consultant。在 IT 行业有 16年的工作经验,曾为各种行业的大型企业提供过IT咨询服务,精益企业以及敏捷转型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帮助过多家行业头部企业进行过大规模敏捷转型。通过多年经验,积累了深厚的理论体系知识、及转型案例经验,擅长精益企业、敏捷转型、DesignThinking、教练技术、教练式领导力、精益需求管理、产品创新方法等课程。

曾为:复旦软件学院客座讲师;上海敏捷理论推广社区组织者;TiD讲师;ScruGathering讲师;敏捷之旅组织者、演讲者;埃里克森专业教练。

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敏捷教练的自我修养 之 语言与心理

激活组织活力的6个秘密

敏捷教练的6顶帽子

敏捷教练之教练金字塔

不要轻易评判别人

敏捷教练之观睛

海豚寓言与教练原理

敏捷运作中的虚与实

敏捷文化小谈

团队训练之咨询与教练

团队训练之空间位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