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学生的暑假衔接计划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小升初学生的暑假衔接计划

  小升初已结束,暑假也已经开始了,这是孩子唯一一个没有作业的暑假了,但是面对新初一的转变,家长可以适当给孩子制定暑假计划。下面我整理了小升初学生的暑假衔接计划,欢迎参考借鉴!

  小升初学生的暑假衔接计划1

   第一,放松计划

  7月底的时候带着孩子去西北玩一趟,路线西安——兰州——青海——重庆这样子了,计划时间是10天左右吧。这段时间带着孩子好好的放松一下,顺便看看美丽的自然风光。凉快几天。如果家长们有更好的路线欢迎推荐哈。

   第二,学习计划

  1.自己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不能光顾着疯玩。

  2.预习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古诗词,文言文,日积月累等等。并有重点的选择背诵。

  3.预习新初一上册英语的课程,默写有关单词,听磁带。

  4.每天看课外书,报纸,还可以看看动画片和电影,允许打游戏,但是时间不可以太长。

   第三,生活计划具体如下:

  1.培养个人的生活能力,比如:做饭、洗衣服。住校的时候有些衣服我们要求孩子自己洗。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2.要注意个人安全等方面问题,不私自下河游泳,可以外出,但是要跟我们说一声。

  3.要每天锻炼身体,每个星期六去游泳馆游泳一次。

  4.起床问题:不可以睡懒觉到中午了,要求每天9点起床。如果父母不在家,不能给陌生人开门,不跟陌生人讲话,见人要有礼貌。

  5.相对的独立能力,自己出门行动,旅游路线我们也让孩子参与进来,规划行程。

  小升初学生的暑假衔接计划2

   一、小升初语文如何衔接

  1.给初中老师的“见面礼”:一手好字。

  2.初中语文能否取得好成绩,关键看什么?阅读?作文?错!居然是背诵!

  初中课内要求背诵的内容主要指:

  1)生字词的音、形(能正确书写分辨错别字)、义(主要为理解成语及四字短语的意思和运用)。

  2)古诗词背诵默写。

  3)文言文背诵默写,课文内容理解。

  4)文学常识。

  有专家建议:初中生要背300首古诗词、300篇古文(含成语典故)和300篇现代千字美文。你也许背不了这么多,那么遇到你喜欢的文字,抄一抄;兴致来时,读一读;特别喜欢的句子,背一背。

  3.有计划地安排阅读课外书籍,有计划地进行练笔和作文素材积累,鼓励孩子学会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记录生活。

  4、学会记课堂笔记、整理笔记

  培养在课堂上专注听讲的习惯,不仅听,还要思考和记忆,注意记重难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课堂笔记有助于养成记录习惯,也便于以后复习整理。

  5.自觉查工具书的习惯

  除了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等小学多用字典外,现代汉语词典,汉典等工具书都对语文学习有极大帮助,鼓励孩子多查询,找寻确切答案。

  6.分模块学习与积累

  初中阶段语文模板包括:

  1)基础知识(汉语拼音、汉字、词语、句子、标点符号);

  2)积累运用(古诗文的默写及阅读分析、口语交际的`创意表述和理解);

  3)阅读理解不同文体的文章;

  4)能写各类文体的大作文。

  平时按模块整理学习资料和素材。

   二、注重心理准备、习惯培养

  进入初中,孩子也开始进入青春期,也是孩子人生中的“叛逆期”。在学习和生活上未必一帆风顺,而青春期的孩子容易焦躁,需要在孩子进入初中前多聊聊,上初中每个孩子都会有个适应过程,要学会自我调节,多从积极的方面思考问题,还要多跟父母,老师进行沟通,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早日适应中学的生活。

  考上名校,或重点班的孩子,要克服思想上松懈的心理,开学后不要掉队。也不要因为暂时的失利而影响自信心。

  改掉浮躁、粗心的毛病,因为重点班的孩子往往不是比谁聪明,而是比谁踏实。

  初中班主任、老师不会象小学那样,对预习、复习要求的很具体,要让孩子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会制定学习计划。

   三、初中数学难度大增

  初中数学分为代数和几何两大类。代数由数字变为字母,由常量变为变量,更为抽象。几何要求不仅会计算,更要会论证。初中的数学学习方法,会颠覆小学的数学思维方式,孩子也要有个适应期。

  初一的新知识点多,初二的难点多,需要构建初中的“数学思维体系”,否则很多孩子初中会在数学上掉队。

  初一的知识点:有理数、正数、负数;有理数的乘方、幂;直线、射线等基本内容可以简单的向孩子介绍一些。

   四、初中英语:功在平时,贵在坚持

  坚持记忆大量词汇词组,每天坚持朗读课文,每周写英语周记,背诵新概念二的课文。

   五、不要忽视数理化以外的副科

  1.政治。比如七年级的政治教材,“如何做个自信的人”、“什么是违法犯罪”,一方面要求孩子联系生活实际来回答,一方面要求对准确地定义必须下功夫记忆。

  2.历史、地理。学会使用地图、地球仪,多思考”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注意对比地区差异,多利用媒体了解气候、人口与环境的关联。

;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