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桥镇的社会事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4

清代中期,花桥地区村村办有私塾。道光八年(1828年)创办震川书院。近代,花桥是昆山县最早出现新式小学和中学的乡镇之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办天福小学。1906年创建花溪两等小学堂,1912年改称菉葭浜乡立第一国民小学校。1913年建立菉葭浜乡立第三国民学校。1927年,乡立第一国小更名为花家桥国民小学校,附设幼稚班。1928年,黄炎培在境内创立了“江苏昆山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区”,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抗战期间学校停办,私塾有所恢复。1943年创办震川中学。抗战胜利后推行国民教育。1947年,震川中学迁至安亭,老校址徐公桥作为分校。1949年,全镇有初级中学1所,学生84名,小学10所,学生592名。
1949年11月起整顿改造私塾。1958年成立农业中学,各大队创办幼儿班。1960年创办花桥初级中学。1963年,农中与花桥中学合并为花桥农业中学,1968年花桥农中撤销。1969年,花桥中学增设高中部。1968年成立金城、公桥、天福3所初级中学。1973年办起“戴帽初中”(七年制学校)。1978年后教育事业走上正轨。1983年,高中部停办,开设职业高中班。1985年成立乡成人教育中心校。1987年新建中心幼儿园。1991年成立花桥职业中学。1993年9月,天福中学并入花桥中学。1994年,花桥镇有幼儿园26所,入园儿童1259人;小学22所,学生2381人;中学3所,学生1201人;职业高中9班,学生426人;财会、机械、电脑专业培训3班,学生106人。 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学校撤并。1998年由企业创办硅湖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创办华东台商子女学校,为幼儿园至高中一贯制学校,采用台湾学制和教材,面向华东地区招收台商子女就读。2001年,花桥职业中学更名为昆山第三职业高级中学。2004年由企业创办花桥前景学校,招收民工子弟。 截至2010年,花桥镇有各级各类学校12所(其中民办学校3所),在校学生18090人,教师1075人。 2011年,昆山第三职业高级中学更名为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833人,教职工115人。 2014年,华东康桥国际学校开学,为幼儿园到高中的十五年一贯制学校。 截至2015年,花桥有公办幼儿园6所, 公办小学4所, 公办初中2所。 古遗址金城遗址、瓦城遗址、小瓦浦城遗址、清代练武场、赛马场古寺观延祥寺、永怀寺、玉皇庙、金城庙、三闾庙(三林庙)、猛将堂等古桥梁鸡鸣塘桥、聚福桥、严泗桥、大瓦浦桥、花家桥、徐公桥、万寿桥、永清桥、集善桥(赵家桥)等古墓葬姜家墩、徐家坟、胡家坟近代史迹无逸堂、大年堂、芦浦天主堂、国民党京沪警备司令部金城遗址位于境内西陆巷、陶家村交界处(属金城村),相传为吴王所筑,经考古鉴定为汉代城墙遗址。为折角形土城,总长305米,南北长170米,东西宽135米,基宽8米,高5米,城址周边有土墩、汉代墓葬,出土有陶器、青铜镜、钱币等文物,是苏州地区一处极为重要的汉代城址。
解放前,花桥地区原有寺庙30余座,境内有祠堂11座,牌坊10座,大多在20世纪50至70年代被拆除。古桥梁多建于南宋至清代时期,今存聚福桥、严泗桥(集庆桥)、大瓦浦桥、徐公桥、万寿桥、永清桥、集善桥(赵家桥)等。古墓葬中,姜家墩宋代姜氏墓地,徐家坟为清代翰林学士、山东布政徐恕墓葬,胡家坟为清代胡之鼎墓葬。
民国建筑中,无逸堂为黄炎培创办的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民众大礼堂,大年堂是为纪念黄大年而建,芦浦天主堂建于1912年,1958年关闭,国民党京沪警备司令部位于古巷村张家大院(已拆除),为1937年8—9月国民党京沪警备司令部的临时指挥中心,蒋介石曾亲临部署战事。 江南丝竹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以竹笛、二胡为主奏乐器,用琵琶、扬琴、小三弦等伴奏,音乐优美流畅,具有小、雅、细、轻的特点。花桥地区的江南丝竹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成立的鸡鸣堂及橄榄社,一直以来都有专门的演奏班子,并积累了一批特色曲目。许多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江南丝竹曲,如《行街》《欢乐歌》《龙虎斗》等乐曲,成为花桥乐队的保留曲目。除了经典乐曲,花桥乐队还演奏许多白创曲。旋律大多短小、简洁,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如《一点金》《燕双飞》《花快乐》等。花桥丝竹班的乐器上大多挂有珠饰“彩凤”,有成双成对、望子成龙、吉祥如意的寓意。1949年后,先后有新鸡国乐社、周泾丝竹班等班子活跃于各类节庆喜宴活动中。1999年,花桥镇被评为苏州市民乐之乡。2000年组建友卫丝竹班,并将江南丝竹、司仪、沪剧、锡剧、歌曲等融合一起,使渐趋衰落的花桥丝竹再现风采。2006年,花桥镇被评为苏州市特色文化乡镇“江南丝竹之乡”。2007年,花桥江南丝竹被列入昆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