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文言文古诗附加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3

1. 八篇文言文古文加题目,要附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共8分)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①略无阙处( ) ②不见曦月( ) ③素湍绿潭( ) ④清荣峻茂(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的两条理由,同时找出本文中能印证理由的原句抄写在横线上。

(4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9分) 出师表(选段)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2分) ⑴性行淑均( ) ⑵汉室之隆(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3分) ⑴志虑忠纯 ⑵裨补阙漏 ⑶优劣得所 6.文中回忆了先帝在世时“叹息痛恨”的情形,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4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9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7.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2分)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 凄神寒骨 ( ) 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1)伐竹取道 (2)齐师伐我 B、(1)乃记之而去 (2)停数日,乃去 C、(1)潭中鱼可百许头(2)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D、(1)以其境过清 (2)属作文以记之 9.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2分)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10.根据文章内容,请你判断流入小石潭的溪水的流向,并说明理由。

(3分)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 (一)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二)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②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12.选出下面几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1分)( ) A.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故意 B.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即使 C.皆以美于徐公 以:把 D.火齐之所及也 之:的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4分) ①闻寡人之耳者 翻译: ②皆朝于齐 翻译: 14.桓侯丧命,齐国强盛,两个故事不同的结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五、文言文阅读(共9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2. 一道文言文附加题

见:通现,出现,露面稽首:古时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夫为天下者 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统治天下的人(君王),又与牧马者有什么区别呢?黄帝将前往具茨之山拜谒得道者大隗,结果大隗竟是黄帝等人中途遇见的牧童,是他指示黄帝治天下必须去掉害群之马。最后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一句话就是“黄帝遇到牧马少年,得到治理天下的良策,叩谢而去虚心请教、礼贤下士、致力管理国家等黄帝将前往具茨之山拜谒得道者大隗,结果大隗竟是黄帝等人中途遇见的牧童,是他指示黄帝治天下必须去掉害群之马。最后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一句话就是“黄帝遇到牧马少年,得到治理天下的良策,叩谢而去”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方明赶车,昌宇做陪乘,张若、謵朋在马前导引,昆阍、滑稽在车后跟随;来到襄城的旷野,七位圣人都迷失了方向,而且没有什么地方可以问路。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

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真是奇怪啊,这位少年!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

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说:“治理天下,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又何须多事呢!我幼小时独自在宇宙范围内游玩,碰巧生了头眼眩晕的病,有位长者教导我说:‘你还是乘坐太阳车去襄城的旷野里游玩。

’如今我的病已经有了好转,我又将到宇宙之外去游玩。至于治理天下恐怕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我又何须去多事啊!”黄帝说:“治理天下,固然不是你操心的事。

虽然如此,我还是要向你请教怎样治理天下。”少年听了拒绝回答。

黄帝又问。少年说:“治理天下,跟牧马哪里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去除过分、任其自然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

保证准确率~~~~~~~~~~~~~~~~~~~~~~~~~~~~~~~~~~~~~~~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不明白请及时追问,满意敬请采纳,O(∩_∩)O谢谢~~。

3. 急需 初中语文附加题 短古文

1、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徐珂】

蔡璘,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致之。

2、名二子说【苏洵】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3、三戒【柳宗元】

【1】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2】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92;#92;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9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3】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4、蝜蝂传【柳宗元】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可以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自拟题目,自食其力为好。只出现原文供参考。

4. 有关文言文和古诗的语文题

认真阅此篇文言文,然后作答。

两小儿辩日1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2,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出处打入车盖,及6日中则如盘盂7,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沧沧凉凉8,及其日中如探汤9,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0也。

两小儿笑曰:“孰11为汝12多知乎?”

——————————————————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辩斗:辩论,争论 。3.以:以为 。4.去:离 。5.日中:正午。

6.及:到。7.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8.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9.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 10.决:判断。 11.孰:谁。 12.汝:你

1、联系课文,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2)、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3)、日初沧沧凉凉。

————————————————————————————————————

(4)、孔子不能决也。

————————————————————————————————————

(5)、孰为汝多知乎?

————————————————————————————————————

2、本文的意思(翻译)。

———————————————————————————————————————— ————————————————————————————————————————

————————————————————————————————————————

3、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