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发展心理学第2讲:皮亚杰理论观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中原焦点团队    坚持分享1424天    2022-06-09

第二讲:皮亚杰理论观点

皮亚杰(1896-1980):11岁发表论文,15岁研究软体动物闻名学术界,22岁获博士学位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书籍40余本,影响欧洲心理学界60余年,创建日内瓦学派、创建发生认识论,被称为“百科全书式”学者。

第一单元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发生认识论,就是在儿童身上怎么发生、发展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填补了儿童怎么发生的空白。

(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内)和客体(外)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都是在活动中学习和发展的,此时孩子还没有分化,他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孩子在越小越要精细的照顾。如果得不到好的照顾,就会出现问题,例如二战时的那些士兵的孩子很多没有得到照顾心理出现问题。 (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认知结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A、 图式(原有的认知结构)。完成分化是很重要的。

B、 同化(外界信息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将外部新的东西吸收进来成为自己的。同化是量的改变

C、顺应(改变原有认知结构)。适应环境,改变自己。

D、平衡(心理发展的实质),人的整体状态是相对平衡的。

心理的发展就是不断适应外部环境,调整自己、改变自己。所以,什么年龄做什么事。生活中的烦恼、焦虑等不如意都是成长中的常态,所以,接纳生活中的常态。越接纳越平衡。

图式包括同化和顺应     

同化——量变;顺应——质变

(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动作带来活动,孩子的成长是在这个世界中不断活动的。所以,孩子要在安全范围内多体验和尝试,给予孩子更多的探索。但很多老人带孩子,因为担心孩子安全,不敢让孩子尝试,对孩子有很多约束。所以,孩子最好父母自己带。所有的债都是要还的,父母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起源:动作——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成熟。比如孩子分床,到那个年龄自然就分床了。拔苗助长,早晚要出事。

2、 经验。

3、 社会环境。

4、 衡化。

发展前提——发展中介——外界影响——综合调节

教育启示:

1、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重视兴趣和需要;

2、重视儿童的游戏和活动;

3、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进行教学;

4、重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5、重视儿童的同伴。

第二单元:皮亚杰认知结构心理发展四阶段

第一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婴儿)      这一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与动作来探索外部环境,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逐步完成分化    发展客体永恒性客体永恒性:

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大约9—12月的儿童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以后认知活动的基础

第二阶段: 前运算阶段 (2—6、7岁,幼儿)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开始初步运用符号,具有了符号功能。

特点: 

(1)泛灵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2)自我中心—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         

人的观点-三山实验 

思维不可逆性—知道哥哥比自己高,不知道自己比哥哥低

未掌握守恒—单维度考虑问题三山实验  实验者从A、B、C、D四个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片。

皮亚杰的守恒实验

第三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6、7岁—11、12岁,童年-小学)

1、获得守恒概念:外在组合方式与本质的关系  6-8岁-数概念/长度,7-9岁液体/物质,  8-10岁-面积/重量,11-12岁-容积

2、思维具有可逆性:A>B→B<A;守恒与此关系密切

3、初步逻辑运算,需具体经验(事物)支撑;  问题:A比B高,A比C矮,谁最高?

4、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5、不可逆性:问一名四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再问“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则回答“没有。”

第四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11、12岁—14、15岁,青春期,初中)

思维形式脱离具体内容-抽象符号,数学、物理

能够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

凭借演绎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初中几何题

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1)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

(2)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

抽象逻辑推理思维

第三单元: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观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0-3岁)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自我中心,不顾规则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主要以长辈和老师为准。

  1)规则由权威制定,必须遵守 

2)对好坏的评定只根据后果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或合作阶段(7-12岁)受自己主观价值标准支配,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内化于己。 

1)规则具有想对性,可以改变 

2)对好坏的评定依据主观动机或意图。

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与外动力的关系

内动力:人类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

外动力: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内动力和外动力的相互作用下展开的,内动力和外动力良性互动的结果形成具有新质的发展动力,这才是制约并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因。

第五单元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关键期概念的提出:劳伦兹动物心理实验认人为父的小鹅

1、语言敏感期(0—6岁)

2、秩序敏感期(2—4岁)

3、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4、动作敏感期(0—6岁)

5、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6、书写敏感期(3.5—4.5岁)

7、文化敏感期(6—9岁)

第六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

一、儿童心理学诞生的准备阶段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 Preyer)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被公认为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