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注我 我注六经之论语1.8》 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1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冰雪译文】

孔子说:

“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不断地学习提高,可以使人不闭塞不堵住(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做人要以忠信为主,以一贯之;

不与自己志趣不同的人瞎混;

有过错不怕改正,绝不文过饰非。(人无完人,菩提心靠修、靠证悟)”

真正的君子模样是如子夏所说:“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就是说,一个人远看起来蛮威严的,近来言语柔和温和,可字句中透露出高德大行,令人畏怕尊重。这就是一个人的德行,代表着正义、公平、万物并育。所以《易》曰“厚德载物”,德不厚者,其容人有限;德既厚矣,载物广大。“君子”之“重”,在于“德行”。

有“德行”者,令人近之凛然而生敬意,不敢侵犯。“敬生信”,浩然之气镇住它,然后君子之道可行;不正之徒发抖凛然不敢侵犯,然后邪恶可止。当今物欲纵横世风浮躁,人多急功近利,少忠信,多玩弯道超车,可如果你修行出威严威德正义,佛渡有缘人,便可降伏一般众生的心浮气躁烧杀抢掠。

朱子谈到人若改过迁善,如酒熏方醒,慢慢从醉中迷糊中醒来,需要一个渐进过程,但只是一醒,就如明镜复亮如初,正何谓“何处染尘埃”?——

“明明德”,是明此明德,只见一点明,便于此明去。正如人醉醒,初间少醒,至于大醒,亦只是一醒。学者贵复其初,至于已到地位,则不著丢“复”字。

儒家哲学始终强调“三省吾身”、“反躬求诸己”,要每天拷问自己是否躬身践履所学所知。《论语》曾记载蘧伯玉(相传是孔子好友,是卫国大夫,是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派人拜访孔子一事,来人回答说——“蘧先生总是惦记哪件事没做好没做到,要改过哦要改过”。

古代典籍中曾有“蘧伯玉寡过知非”的记载。他二十岁时,个人修养就常常“修己以敬”,每天反省,每天体悟,“逐日如是,日日自检”。真可谓“日日新,苟日新,日新又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做错事并不怕,只要知错能改、可谓善莫大焉。蘧伯玉每天都在做着自省功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改过迁善,常见前非,至五十岁时,犹追咎四十九年之非”。可见,德行修养在于坚持、在于诚笃。一个人一生不做一件违心事,则极为难得而令人敬佩。倘若一个人能做到颜回“三月不违仁”的修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反身则诚,万物皆备于我,只是在一念间尔。

王阳明也有一个关于即使强盗尚存羞耻心的故事值得一看,之前读过没细思,今天看到华杉微信里的《五儒论》写下这个故事颇有同感,这个世界每天都发生很多惊心动魄的事情,你未身在其中不代表不能感同身受。可是,普世价值普适真理的经典就在那里,人性几千前不变,你不学习不修行、孔子说:大道在此,谁能行不由径呢!可偏偏多少人行险以侥幸!

王阳明早年曾抓获了一个罪大恶极的强盗头目。该头目平时明火执仗,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在受审时,他很痛快说:“我犯的是死罪,要杀要剐,任你处置,你就别和我谈道德良知,我这种人从来就没有这种东西。”

王阳明笑笑说:“好的,今天就不谈道德良知。不过,天气这么热,我看在审案前我们还是把外衣脱了吧。”

强盗头目原本是被捆,于是他连忙应:“好、好、必须脱。”

两人脱去外衣后,阳明君又说:“还是热,再把内衣也脱了吧。”

强盗头目爽快赤膊,脱了内衣。

这时,阳明君再说:“还是热得不行,我们再把外裤也脱了吧。”

强盗头目无奈,但不认怂,结果就是庭上只剩下一件裤头。

王阳明更进一步,说:“干脆我们把裤头也脱了吧,全身赤裸更自在。”

一听说连裤头儿也要脱,强盗头目赶紧说:“这可不行,不行的哦!”

王阳明马上就问:“为什么不行?这是因为在你心中还剩有那么一丁点羞耻感,这点儿羞耻感又何尝不是道德良知的表现,可见就是像你这样十恶不赦的家伙,我照样可以和你谈道德良知。”最后,强盗头目心服口服,跪拜。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