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子弟毛泽东:从对父亲抱有几丝埋怨,到对父亲浓浓的思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2

常言道: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在很多人记忆里,父爱是沉稳的,为子女遮风挡雨;母爱是柔和的,滋润着子女的心田。

但在每个人的童年,我们好像都会对父亲抱有很强的戒备心,转而投入母亲的怀抱,我们喜欢听母亲安慰的话语,却讨厌父亲那毫不在意的举止,所以很多人也都说“严父慈母”。

但当成年以后,我们才发现父亲是那个家庭的顶梁柱,父爱虽然没有母爱那般含蓄、细腻、无微不至,但在我们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这时候回忆起父亲的点点滴滴,我们才发现自己当初的稚然。

在自传中,毛泽东对斯诺说: 回想起来,我认为我父亲的严厉态度到头来是自招失败,我学会了恨他......

1959年6月25日,在阔别23年后,66岁的毛泽东刚刚视察完湖北武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颠簸之后,回到了已经阔别38年的故乡——湖南韶山。

即将迈入古稀之年的毛泽东,身体却相当得好,这日凌晨,天还没亮毛泽东就带着一位警卫员偷偷爬上山梁,他没有通知任何人。

一路上,毛泽东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一个人默默地走着,身后跟着的警卫员也默不作声。

而此时,随行人员在得知毛泽东悄然离开的消息,也赶忙找到当地老百姓,循着毛泽东的步迹追去,这时候没有人知道毛泽东去了哪里。

但带路的群众却发现了不对劲,他诧异地自言自语道: 这不是前往毛主席父母亲墓地的路吗?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随行的人员此时也后知后觉,意识到毛泽东此行的目的。

果然没多久,随行人员便发现了毛泽东的身影。此时的毛泽东在一座黄土坟墓前肃立,这座坟墓很普通,与其他没有什么两样。

但就是这般普通的坟墓,却令一位为人民解放耗费一生的巨人,在此久久停留。

毛泽东在坟墓前一动也不动,随行的人员也着了急,他们事先并不知道毛泽东去什么地方,所以也没有谒拜陵墓的准备。

但他们突然看见66岁的毛泽东捡起一根松枝,对着陵墓深深地鞠了3个躬,小声地说了几句话。

当时随行人员并不知道毛泽东说了什么,但后来在交谈之中,才知道毛泽东说的是: 前人辛苦,后人幸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当天晚上,毛泽东对着随行人员说:我的父亲得了伤寒,我母亲颈上长了个包,穿了一个眼,他们得的都不是难医的疾病,如果换到现在,他们不会死的。

就像千千万万个儿子对自己的父母一样,毛泽东对于父母怀念的深情始终没有淡漠,一直埋藏在他的心里。

在交谈之中,毛泽东用生平最坚毅的眼神,说道: 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友,我不能忘他们!我下次再回来,还要去看看他们!

在韶山冲十里长的山谷中,坐落着零零散散的房屋,这里居住的是世世代代以务农为生的农民,毛氏宗族就是其中一大姓。

毛太华是韶山毛氏宗族的第一代祖先,毛太华本来是一个农民,但因为吃不起饭,于是投奔朱元璋,在明朝成立以后戍边多年,立下军功,告老还乡之时被分配到湖南,于是毛太华就带着家人来到湘乡,之后又迁到韶山,祖祖辈辈开始务农为生。

毛泽东的先祖世世代代在此务农,已经有500年的 历史 ,从第一代祖先毛太华算起,毛泽东是韶山毛氏的第20代子孙。

毛氏宗族族谱有固定的谱系和严格的家规,这给毛泽东影响很大。族谱从开始的: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到后来担心不够,便又续订了一次族谱: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圣学,风雅列明章。

而毛氏家规就有两部分,分别是 “家训”和“家诫”,都各有十则。

家训有:“品行端正”、“孝养父母” 、 “友爱兄弟 ” 、“ 和睦乡邻 ” 、“婚姻随宜”、“奋志芸窗”、“勤劳本业”等;家诫有:诫“赌博”、诫“游荡”、诫“酗酒”、诫“攘窃”、诫“争讼”等。

这些家训、家诫力求子孙后代要品行端正,不可游手好闲,荒废一生,对毛泽东从小的道德修养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毛翼臣是毛泽东的祖父,是一个老实的农民,因为与哥哥分家便从韶山东茅塘搬到韶山冲上屋场,这也是我们现在的“毛泽东故居”。

毛翼臣一生穷困潦倒,58岁时就离世了,埋葬在韶山的滴水洞,当时的毛泽东恰好9岁。

由此还惹出一件新鲜事,1930年10月,国民党一个连队受命潜入滴水洞,想要挖毛泽东祖坟,但因为是晚上,昏暗地看不到光线,挖了几次都没有挖到,一直到第二天,毛氏族人发现国民党士兵鬼鬼祟祟,于是偷偷把毛翼臣的墓碑取下来,还把坟墓用土填平掉,用杂草和野花盖在上面作掩饰。为了以防万一,毛氏族人还在旁边修了几座假坟,让国民党士兵顿时傻了眼,至此也不了了之。

毛顺生是毛翼臣的独子,就是毛泽东的父亲,也许是受父亲毛翼臣欠债的影响,毛顺生因为读过几年私塾,为人也很是精明,比较勤俭。

16岁的时候,为了把父亲的债务还清,便被迫外出当兵,在兵旅生涯中,毛顺生省吃俭用,把发下来的军饷积攒起来。

17岁毛顺生退伍回到韶山,用自己积攒下的钱做买卖,也做得有声有色,还清了父亲的债务。

在毛顺生看来,之前因为父亲毛翼臣没钱,所以一辈子贫困受苦,毛顺生认为要想要过好生活,一定要学会盘算。

毛顺生常说 : 吃不穷,用不穷,人无计算一世穷。谁会盘算,谁就能过好日子;不会盘算的人,你给他金山银山,也是空的!

毛顺生的盘算也确实有起色,他凭着所学做了不少生意,比如押田产收取利息,贩运粮食,兼做生猪、贩卖耕牛的生意。

开始毛顺生还只是一个人,但后来在妻子文七妹的帮助下,开始成批购进粮食稻米,加工销售,还雇船当做长途运输,送到城市中,向外地销售。

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毛顺生仍然要求全家人一起做工,不愿养闲人,在他的一系列生意运作下,还在银田寺的“长庆和 ”米店入了股 。

毛顺生为了能够更加方便交易,取号“义顺堂”,自己印纸票进行周转 ,因为湘乡大商号“吉春堂”的老板是文七妹哥哥的岳父, 所以毛顺生也在牵扯之间有不少亲密的联系。

尽管收入越来越多,但因为毛顺生严格要求儿子们的生活,所以毛泽东与平常穷苦人家的儿子没什么两样。

从6岁开始毛泽东就帮助大人干活,到了13岁的时候,毛泽东也整天在田地里和大人一起做工,他放过牛,砍过柴,挑过水,喂过猪,推过谷......之后便开始从事犁田、插秧、收谷等劳动。

毛泽东对于父亲的严格教导深有体会,在之后毛泽东回忆道: 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帐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但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帐,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

虽然家境没有那么差,但对毛泽东而言,犁、耙、栽、割,全套农活,他都样样在行。

这也养成了毛泽东的本色:吃苦耐劳,勤快朴实,而更重要的一点是,毛泽东开始对农民的疾苦也有所思考。

作为从小参加劳动的农民后代,毛泽东对穷苦农民感同身受,经常去帮助他们。又一次秋收,农民们正把稻谷打下来,摊在草坪里让太阳晒着,但没过多久,天气突然转阴,很快就下起了小雨,农民们都抢着去收自己家里的谷子。

毛泽东的第一反应却是跑到一位佃户大娘的家里,帮着佃户大娘收谷子,最后才收自己家中的,毛顺生对此很是恼怒。

毛顺生怒斥他: 你为什么先帮其他人家收谷子?

毛泽东瞪了瞪眼珠子,辩解道:人家家里本来就已经很苦了,还要交租,损失一点就是全部的家当,我看咱们家谷子多的是,损失一点就损失罢。

但毛泽东的言辞被认为是狡辩和强词夺理,毛顺生罚他每天做工不能休息,即便这样,对于农民的思考也生根发芽。

而在韶山还有一件事被乡邻称赞,因为毛顺生做过贩卖生猪的生意,毛泽东的邻居是个农民,他把猪卖给了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

等过了一个星期,毛顺生叫毛泽东把猪赶回来,但当时猪肉已经涨价了,所以邻居反悔了,称自己多喂了几天,猪价又往上涨,自己现在卖太亏了。

毛泽东很是理解,他觉得人家已经多喂了一周,如果再按原价买就亏掉了,于是他便私自退掉了交易,空手回到家里。

毫无意外,毛顺生又是对此一顿怒斥,在毛顺生看来,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做生意就是讲究诚信,不能因为小仁小义就放弃了根本。

对于毛泽东这个儿子,毛顺生很是无奈,但不得不说很像自己,有一股往上拧的劲,就是不太听话。

1908年,毛泽东在井湾里私塾就读,毛泽东最喜欢看的就是各种课外书,也就是被私塾老师称为“闲书”的四大名著,包括了《水浒传》、《精忠岳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在内的古典小说。

因为毛泽东喜欢玩耍,不是很听话,私塾老师也拿不出什么办法,只能通过毛顺生来教导毛泽东,在家里,毛顺生斥责他读闲书有什么用,还不如多看看实在的内容,以后也可以成家立业。

毛顺生不让他读闲书,毛泽东赌气毛泽东赌气之下,用布匹把自己房间的窗户都遮住,本来房间已经很阴暗了,这下更是看不到光,毛顺生也一时不知道怎么办。

毛顺生其实是一直对毛泽东抱有厚望的,他希望毛泽东子承父业,像自己一样能够成家立业,让家业更大起来,所以他严格要求毛泽东。

但是这时候的毛泽东却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30年后的毛泽东曾回忆: 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这些“闲书”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里面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臣、书生,唯独没有出现过世世代代种田的农民,农民为什么不能做主人公呢?

毛泽东对此很是郁闷,他好象发现一个被众人忽视的秘密,却怎么也找不到那把钥匙,在反复看了几本类似的小说后,他恍惚间明白了什么,一个种子在毛泽东的肚子里生根发芽。

毛泽东热爱劳动,但读书对他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在两者之间权衡,毛泽东找到了自己的办法。

有一天,父亲毛顺生让毛泽东到田里去挑粪,但过了一段时间,毛顺生来检查,却发现田里没有人干活,这才发现毛泽东在一棵老树下两手捧着书,看得津津有味。

毛顺生顿时火冒三丈,他质问毛泽东: “不是让你去往田里挑粪吗?你怎么还在这偷懒?游手好闲,以后怎么办!”

毛泽东理直气壮地说:“爹,我已经挑了好几担了,我就是休息一会儿。”

毛顺生问他:“你到底挑了几担,这么快就休息?”

毛泽东揉了揉肩膀,说道:“爹,至少也有五六担吧。”

毛顺生又有点生气了:“还说你没偷懒,这大半天的你才挑了五六担!”

毛泽东也急了,他问毛顺生:“爹,那你说我能挑几担才不算偷懒?”

“二十,起码也得十五,最少得十五担!” 毛顺生咬牙说道。

原本毛顺生以为这下毛泽东就会认真干活了,却没想到在吃完午饭后,快日落时田地里还是没有毛泽东的影子。

毛顺生气急败坏地走到上午那棵树后面,把毛泽东手里的书扔了出去,大发雷霆。毛泽东却淡然地说:“我不是已经干完活了吗,我干完活后才看的书,总不能我干完活都不给我自由吧?”

“干完活可以看书,但你干了多少活,不是说至少十五担!”

“看书之前,我就已经挑完二十担了。”

“啊....你什么时候干完的?”

“刚吃完午饭,我就到田地里去了,日落前一小时我就挑完了。”

毛顺生瞪大了眼睛,说不出什么话来,在那之后,毛泽东总会早一段时间完成父亲交给他的任务,然后便是去读一些名著和古典小说,而毛顺生也不再去约束他。

毛顺生是期望儿子将来可以成为一名商人,发大财,所以一旦发现毛泽东的行为不合自己的准则,便用高压手段来管教。

1902年的早春,毛顺生把年过8岁的毛泽东送到离家200米不到的私塾里,让毛泽东接受启蒙教育。

毛顺生为什么让毛泽东进私塾,是有他自己的多层考量。从毛顺生开始,家业就在他手上开始渐渐兴旺起来,但毛顺生因为没有读过多少书,所以让他很伤脑筋。

在一桩柴山讼案中,毛顺生因为识字不多,即便自己有理,但却说不出道理,反之对方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原本毛顺生还是原告,转眼就就占据下风,成了被告。

毛顺生被对方说得两眼发懵,柴山也判给了对方,这时候他才明白一个道理,只有文化水平提升起来,才不会吃哑巴亏。

毛顺生希望自己儿子可以争口气,于是找到南岸邹春培老师的私塾,邹老师50多岁,是一个文化人,他信誓旦旦地对毛顺生说: 令郎有朝一日,定会名登高科,光宗耀祖。

毛顺生笑着回道:我儿子是种田人家的子弟,不稀罕什么功名利禄,只要能让他算得几笔数,记几笔账,写得几句来往信札,就要得了。

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的时候,他用自己的稿费邀请这位老人,他举杯敬酒,看见老师有点惶恐,他充满敬意地解释道: “ 敬老尊贤, 应该应该。”

因为毛顺生对儿子期望过高,总想着掌控子嗣的生涯规划,父子冲突也不可避免,这也给毛泽东带来了逆反心理,但毛泽东最主要,还是因为父亲和自己的想法不同,他心中有一个理想,他需要付诸于实现。

一九一零年的秋天,毛泽东向外求学的愿望一发不可收拾,他希望看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在联合堂叔毛麓钟和表哥王季范,劝说自己父亲到学堂继续深造,离韶山五十里的湘乡县立东山小学堂就是他的目的地。

临行前,毛泽东改写了一首诗,他偷偷夹在父亲毛顺生每天都一定会看的帐簿里,这首诗伴随了毛泽东的一生: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的文章天赋也开始展露头角,他凭借入学考试中的《言志》,成为学校的名人,判卷老师们读到这篇文章争相传阅,老师们赞不绝口,校长李元甫亲自阅卷,称赞道:“我们学堂多了一名救国之才!”

因为毛泽东成绩优异,东山小学堂的贺岚冈老师应聘到长沙的中学任教,贺老师愿意带毛泽东前往读书,在校长和老师的推荐下,毛泽东来到省会长沙,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毛顺生对于这个儿子也是有苦难言,由于毛顺生父亲的原因,毛顺生吃过穷的苦,他对金钱看得很重,他期望儿子们可以把家业做大,光宗耀祖,不用再和他一样受苦受累。

他理想中,儿子们会勤俭持家,互帮互助,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

但从毛泽东的角度看来,父亲太会盘算了,过分的盘算就是自私,而天下受苦的人那么多,如果人人都为自己谋私利,那么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又该如何?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是梁启超的铁杆粉丝,他记忆犹新的一句话是: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这也许是毛泽东和父亲毛顺生的理念差异,我们不能说谁对谁错,但毛泽东是最像毛顺生的,他有着和父亲一样的好强,他们坚信自己是正确的,他们也都有独立的思考方式,不随大流。

他们也都很小就开始自立,毛顺生少年就开始为父亲还债去参军入伍,而毛泽东少年也为了国家未来当了半年兵。

尽管父子俩矛盾重重,但毛顺生还是鼓励毛泽东去 探索 新世界,在他看来,毛泽东迟早有一天会明白自己的期望,他希望毛泽东可以踏实地学习新知识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毛顺生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鼓励儿子。

刚到长沙,毛泽东觉得大城市的每个事物都很新鲜,但他也为此迷茫。

和现在很多大学生一样,纠结自己的专业如何选择,毛泽东也犯了难,他对于当时各种职业举棋不定,只想考虑如何发挥自己余热,为国家献出一份力。

他考虑过警察学堂,可以维护 社会 治安,为人民讨公道,他报名了;他考虑过肥皂制造,可以当名工人,实业救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还考虑过法政学堂,当一名律师,为穷人打抱不平,替他们发声。

想着想着,他就都挨个报名了一遍,报名的费用也都各出了一遍,但毛泽东不是一个踏下心来的人,每当看到更好的职业,又有点后悔了,于是放弃原来的打算继续报名新职业。

毛泽东的学习是一直很好的,但他并不是死读书,而是在 探索 一条从来都没有人走过的路。

走这条路的人势必都会很孤独,因为在这条路上,只有他们自己,毛泽东知道这一点,他也毅然决然走了下去。

但在毛顺生看来,毛泽东好像一只初入 社会 的小绵羊,不懂得 社会 的艰辛险恶,只会四处乱撞。他很担心自己的儿子,但他不知道怎么去表达,他可以暂时为自己的儿子遮风挡雨,但不可能永远为儿子遮阳蔽日。

在毛泽东连续报了十几门课程,但都相继流产后,毛顺生也着急起来,他不是心疼钱,他心疼的是自己的儿子没有方向,如何让自己的儿子快速成长起来,毛顺生想了很久,下定了决心,断了毛泽东的生活费。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毛顺生17岁就开始做生意,成为家庭的顶梁柱,但毛泽东不然,毛泽东不愿意为小家舍弃大家,他希望没有人再被贫穷所困。

在小家庭与大民族面前,毛泽东放弃了小家,开始为民族未来奔波西走,1912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

他写了一篇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全文只有600字,老师的批语就有150字。

评卷老师惊为天人,评价泽东: 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校长柳潜也对他很是欣赏,借给他116卷《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毛泽东读了爱不释手,挑灯夜读。

毛泽东从这里开始,真正踏入了革新之路,在之后他又开了书店,准备留洋计划,遇见了恩师杨昌济,也遇到了自己的爱人杨开慧......

故事的开始,毛泽东就像每个孩子一样和父亲拌嘴,和父亲有了代沟,但随着毛泽东也为人父母,体谅到了父亲隐藏在外表之下的爱。

在多年以后,毛泽东回忆起父亲毛顺生,有的只是浓浓的思念,在韶山和旁人的交谈中,毛泽东罕见地落下热泪。

他对父亲抱有深切的歉疚,没能在父亲逝世后第一时间去看望他,成了毛泽东的遗憾。

他终究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有感情,但在小家与大家面前,他还是会选择大家,在几十年后,当他让自己的儿子战死疆场的那一刻,就代表着他只能将自己的感情掩埋在心中。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