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而后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清代学者蒲松龄所撰写的自勉联,其中运用的典故就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孟子云:知耻而后勇。指的是一种在遭受磨难与打击后,在困境面前,毫不气馁、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无论是越王的故事还是蒲松龄的自勉联都是“知耻而后勇”的生动诠释。

       首先要了解耻辱的双重含义,它既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又能给我们最好的锻炼;它既是一个艰难的挑战,又能让我们从中看到好的机遇。正如越王勾践,只有在知耻后,才可能有卧薪尝胆的决心和勇气,否则就会依然像以前那样,无法认识自己的不足,固步自封,只能是愈发失败。

       关键时刻,选择非常重要,在备受耻辱之际,很多人会觉得死亡很简单,死是一种解脱,也不会害怕死亡;反倒是选择活着让人觉得十分痛苦,活着的过程是一种煎熬。勾践兵败之后,也曾想着自杀,但在文种和范蠡的劝说之下,最终选择了忍辱负重地活着,因为只有活着,才会有希望。

       其次,知耻的过程就是自我反思和提升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都自认为很了解自己,忙碌中无暇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也会置别人的良言于不顾,从而错失了很多良机。在耻辱中我们才能认真反思自己的不足,痛定思痛,吸取经验教训;才能擦亮双眼,发现诤友的诸多好处,听取他们的金玉良言。勾践就曾追悔莫及,不该不听范蠡的忠告,好在他及时醒悟,及时信服,及时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决心。

       再次,要了解“勇”的内涵,它不仅仅是一种接受耻辱的勇气,超越自我的勇敢,更要树立伟大的目标,坚定的信念。接受自己的错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需要勇气;知错就改,不断进步,需要勇敢;方向明确,目标坚定,努力坚持,成功自不会远离。

       勾践贵为君王,尚且能忍辱负重,在敌国俯身做奴仆,只为他日东山再起,再创辉煌。回国之后也是素衣素食以身作则,亲身劳动耕作,成为百姓们的表率,也为其赢来一大片的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厚积薄发,苦尽甘来,他是“知耻而后勇”的践行者。

       但是,对于勾践成功之后的做法却不敢苟同,“能同苦却不能共甘”,迫使文种自杀,实在为人所不齿。相比来讲,范蠡倒是活得更潇洒通透,进退自如,境界要高得多。

       总之,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在失败中感受“天地之悠悠”的真实孤独和辽远境界,看清一些人,看淡一些事,勇敢前行,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