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指代自己的词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1

1. 文言文中指代自己的字有哪些

分两种情况,一是第一人称代词,二是谦称。

文言文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昂(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如: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

谦称,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常见的有:愚、臣、不肖、小人、鄙人、不才、小民、仆、某、“孤、寡人、朕”(君主自称),“妾”(女子自称)。

谦称属于名词,不是人称代词。

2. 文言文指代男女的词有什么

一、从出生到结婚以前的称谓 1、度:指小儿初生之时。

2、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3、赤子、襁褓:泛指不满周岁的初生婴儿。《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4、周晬:指婴儿周岁。 5、孩提:本指孩儿尚处襁褓发笑时。

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

《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提孩”。

后泛指孩儿两至三岁。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6、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开始学话的小孩。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7、垂髫、髫年、始龀、童龀、总角:泛指幼童时期。古代儿童尚未束发时,短发是自然下垂的,故称之,也称作“垂发”。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女孩7岁换牙称“髫年”,男孩8岁换牙称“龆年”,故有七八岁又有“始龀”“童龀”之称。

有时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童年时期又称“总角”。《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8、黄口:指十岁以下儿童。本指雏鸟发黄的嘴,借指儿童。

古代户籍制度常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儿童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9、幼学:十岁儿童。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10、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

《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 11、孺子:儿童。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

《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12、豆蔻年华:指十三岁的少女。

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3、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4、碧玉年华、破瓜之年:指女子十六岁。

《通俗编》:“功成当在破瓜年”。《通俗编•妇女》:“破瓜年纪小腰身。”

乡俗常把女子破身认为是“破瓜”,这处认识其实是不正确的。古文人把“瓜”字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15、弱冠、初冠:古代指男子二十岁。古人男子二十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但这时体犹未壮,故称“弱”。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16、桃李年华:指女子二十岁。可能出自陆游的诗:“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17、花信年华:指女子二十四岁。“花信”,开花时期。

代指女子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年轻美貌之时。

宋•范大成《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18、红颜:泛指少年或年轻人。

唐•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19、处子、处女:“处子”,指未出嫁的女子。

义同“处女”。成语“静若处子,动如脱兔。”

《孙子•九地》:“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20、千金:对别人家女儿的敬称,多指未婚者。

来源说法不一,一种认为与伍子胥有关,说他“掘楚平王墓”报仇后,要报一女子恩情,但苦于不知道她家地址,于是投千金于她跳水之地。因而用“千金”指代女子。

一种认为,出自元代曲作家张国宾的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 21、束发:指男子十五。

古代男子到十五岁束发为髻。《礼记》:“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

22、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笄,古代妇女束发用的簪子。

女子束发贯之以笄,表示已经到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国语•郑语》:“既笄而孕。” 23、成童:或八岁以上,或指十五岁以上。

郑玄:“成童,十五以上”。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少有成童之目,九龄作《梅花赋》惊其师。”

24、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龄。“《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爱自待年金声夙振”。

《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25、幼艾:泛指美貌的青年男女。

《楚辞•九歌少司命》:“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26、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

《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27、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28、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出处同上。

二、中年的称谓 1、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

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2、而立之年:三十岁。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举。” 3、不惑之年:四十岁。

出处同上。 4、知命之年:五十岁。

出处同上。五十岁的人还常谦称为是“未知之年”。

5、耳顺之年:六十。出处同上。

6、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7、艾:五十岁 8、耆:六十岁。

3. 文言文对自己的谦称有那些词

【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如寒舍、敝舍、舍弟、舍妹、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4. 文言文中,那些可以指代开始的意思

一、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如:尝,其意思相当于“曾经”。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魏学洢《核舟记》) ②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表示动作、状态在继续进行或持续存在,如: 1、会,意思是“恰逢”、“正赶上”。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会宾客大宴。(林嗣环《口技》) 2、方,意思相当于“正”、“刚”。

①方欲行,转视积薪后。(蒲松龄《狼》) 3、正,“正好”、“恰好”的意思。

①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罗贯中《杨修之死》) ②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 三、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发生,如:是时。 ①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林嗣环《口技》) “当是时”,即“正在这个时候”的意思。 四、表示事件或动作行为突然发生,异常迅速,出人意料,如:忽,忽然,暴,急。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 (林嗣环《口技》) ②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 (罗贯中《杨修之死》) 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林嗣环《口技》)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 ⑤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

(干宝《宋定伯捉鬼》) ⑥急令医士调治。(罗贯中《杨修之死》) 例①~④“忽”“忽然”“暴”都有“突然”的意思。

例⑤⑥“急”是“急忙”的意思,除表示动作的急促之外,它还着重表示仓促、忙乱的意思。 五、表示同时发生,如:一时。

①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林嗣环《口技》) “一时”译为“同一时候”,表示行为、状态存在的时间短暂。

六、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就发生,如:顷之,俄而、未几、少时,顷刻、少顷、间,相当于“一会儿”“过了一会儿”的意思。 ①顷之,客请与予对局。

(钱大昕《弈喻》) ②俄而百千人大呼。(林嗣环《口技》) ③未几,夫齁声起。

(林嗣环《口技》) ④少时,一狼径去。(蒲松龄《狼》)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蒲松龄《狼》) ⑥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环《口技》) ⑦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韩非《扁鹊见蔡桓公》) 七、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在前不久发生或完成不久,如:初,甫。 ①大儿初醒声。

(林嗣环《口技》) ②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钱大昕《弈喻》) 八、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其间相距的时间较短,如:既而,寻,相当于“不久”“旋即”的意思。

①既而儿醒,大啼。(林嗣环《口技》) ②未果,寻病终。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九、表示某种情况或行为动作就要发生或完成,如:将,意思是“快要”“就要”“将要”。 ①不治将恐深。

(韩非《扁鹊见蔡桓公》) ②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 十、表示过了一些时候才发生。

如:已而。 ①已而太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十一、表示时间过了很久,如:久之,“很久”的意思。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蒲松龄《狼》)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是用干支记年。

干,即“天干”(天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地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是我国古代用以记录时间的一套专门的序数系统。

干、支按顺序两两相配,至六十次为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或“花甲子”):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如: ③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

(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④己亥之二月也。(五册·《满井游记》) ⑤天启壬戌秋日。

(四册·《核舟记》) 三是用国君的年号记年。我国古代帝王年号,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年号开始,此后多以年号记年。

如: 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二册·《桃花源记》) 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三册·《记承天寺夜游》) 二、记月 古代记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用地支记月。按阴历,寅为正月,卯为二月,其余(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依次类推;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分别)依次加上孟、仲、季等字,组成孟春、仲春、季春……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用它们作各季中相应月份别称;三是如同现代记月,在月前加数字记月。

初中文言诗文中常见的是第三种,如: ⑧胡天八月即飞雪。(四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⑨五月人倍忙。

(五册·《观刈麦》) ⑩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六册·《墨池记》) 三、记日 古代记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种: 一是用干支记日。

如: 是月丁未。(旧教材·《登泰山记》) 二是用特定的节日、节气名称记日。

如: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册·《过故人庄》) 三是在一月之内,古人常用“朔”(农历每月初一)、“月出(fěi)”(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等表示日期。

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三册·《观潮》)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旧教材·《登泰山。

5. 文言文中,那些可以指代持续不断的意思

文言文中,可以指代持续不断的意思:不辍.不已.不绝。

【词目】不辍

【读音】bù chuò

【释义】形容:事物永不休止的一种发展状态。不停;不止;不绝。

【出处】《论语·微子》:“耰而不辍。”。”《庄子·秋水》:“孔子游於匡,宋人围之数帀,而弦歌不辍。”《文选·张衡》:“咸用纪宗存主,飨祀不辍。” 薛综注:“各四时祭祀,无止绝时。”

【示例】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孔子绝粮三日,而弦歌不辍。”

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婴宁》:“有何喜,笑辄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