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父母——陈鹤琴《家庭教育》读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好几年前就听说了这本书,一直没机会看。前几天又在一篇文章上看到,便让姐姐以生日礼物的名义买给我。今日抽空读完,心中也颇有感想。

        作为小学老师,我一直对班上的孩子有负疚感,因为觉得自己经验不足,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做得像有经验的老师那么好。班上习惯差性格古怪的孩子很多,我从来没有想过把责任归结给他们的家长,然而读罢此书,我才知道老话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理论依据的。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身上就有很多东西已经定型了,上小学时无力回天的更是不少了。五年前,我班里的这些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带了诸多印记来的。对于他们的问题,老师也没有必要过于自责,倒是他们的家长,可以对照此书来对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进行深刻反思。

       作者陈鹤琴是民国时期东南大学的教师,有留洋经验,对欧美的教育状况有基本的了解,他在本书后面所附录的参考文献全是英文。在中国长大的他把中西两种养育幼儿的经验进行了一番研究,又结合自己作为两个孩子父亲的身份,以非常平和细致的笔触把孩子生命早期的注意事项逐一呈现出来。不论是衣食住行等生活小事,还是语言学习、人格训练等大事,他都所有讲述。我想,此书的写成不单是得益于他丰厚的学养,还与他积极参与孩子的养育有很大关系。这一点真是值得今天的爸爸们学习。

        总体而言,陈先生首先关注到了儿童的特殊性,比如孩子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孩子虽然对食物有着天然的爱好,但是由于肠胃功能不好并不能多吃。孩子的心脏比成人跳动得快,不宜做长久剧烈的运动。孩子喜欢游戏,富有好奇心,好群而且喜欢野外生活。父母如果在养育孩子之前就懂得了这些知识,那么就不会把孩子作为自己的试验品甚至是牺牲品了。的确,大多数人是在没有取得父母资格证的前提下就糊里糊涂地做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么凭借老一辈的经验,要么就是想当然尔,结果好端端的孩子被弄得问题重重。

        另外,陈先生也指出了儿童和成年人的共通之处,比如需要被尊重、爱面子、寻求独立性。孩子是还未长大的人,这一点如今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孩子的人生经验不足,智力还没有发育完全,但他们也是不容欺骗的。我不太记得父母为了暂时让我停止吵闹而欺骗我的事,但是我有听说老人对孩子说明天去公园玩,明天又推到后天,最终也没有去成的事。类似的情况再发生几次,孩子就不太容易相信长辈。我们还是要学习曾子,要么不做承诺,要么就一定要兑现。如此孩子才能学会诚实守信。

       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更极端的说是复制品。这是因为模仿也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会把从环境中受到的各种刺激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父母就是孩子的成长水土。要想孩子健康聪明,家长首先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以理性和爱而非个人情绪来对待从自己身上延续而来的生命。已为父母或将要做父母的不妨都来读读此书。

                                                                                         2021年3月14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