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林乡的丧葬习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丧葬,樟木人称为白事,过去都具有较重的封建伦理和迷信思想,礼俗繁多。解放后,大都从简了。当今的习俗,大致有如下内容。
净身装衣:在樟木,人在百年归寿前(病危时),要按男左女右之规,在厅堂一侧铺上床,然后移置床上守终,一般而言,不让在卧室断气。同时属女性者,要替其梳头,若是男性,则要刮胡子,剃光头。断气后,由死者子女或兄弟婶母到河(井)边盛回一小盆水(又称灵水),加抹药(秽草)和柚子叶煮之,替其浴身。毕后,按男双女单的寿衣为亡人(父亡由孝子或侄子,母亡由女儿或儿媳)着衣,并将一枚银币放于其口中谓之含口银。然后让亡者头里脚外地躺在床上盖上寿被,头戴寿帽,脚着白布底寿鞋。同时在亡者脚前放祭桌,放上一个香坛,摆上碗饭,饭上插一双筷子,筷子中间放上一个熟鸡蛋,碟盛一只熟鸡和一块熟猪肉等。
报丧上孝:特地向族戚友告知家人不幸去世的消息,谓之报丧。去报丧者,站在亲戚朋友的门口,看主人出来便把书面讣告交给主人,未备书面讣告者,就把某人逝世,何时入殓,何时出殡等告诉主人,待主人倒茶给你喝或请你进屋后,才能进屋。其方式有专程登门口诉和讣告两种。无论父死(称正寝)母亡(称内寝)作为其子女、儿媳等都要先向本族长辈下跪泣告,随后由本族治丧理事会派员到母外家及五代内的姻亲家报丧,至于其他的族戚友一般则以讣告形式通报。过去有父故由宗亲主事,母亡则由母外家说话算数的礼制,其目的是警示人们在父母生前,要尽到作子女的孝敬之责,故民间至今仍有父亡畏族亲长辈,母逝怕舅父表兄之说法。向宗长和母外家跪泣,除表悲伤外,还有祈望得到他们的关心,理解和帮助之意。
按丧葬礼制之规,从亡者尸体移至厅堂始,所有丧家男女,要披上麻衣守孝。一般情况下,都不宜离开,甚至就餐,也得在地上,不许上桌。凡有房亲族友来吊唁时,都要跪在灵侧磕头答礼。连五服内的房族成员及眷属也要按制挂孝,女儿媳妇还要哭尸,诉对亲人的思念。与此同时,要请道士,要张贴门联,父亡在大门正额贴“严制”,母亡贴“慈制”,门联皆用白纸,只有高寿的亡者张贴红对,意把白事作红事办。
作为主家出嫁的女子,侄女,侄孙女及嫡亲得悉报丧后,都要以奠仪、香烛、锦衣、挽联及挽帐等专程前来或以其他方式以表悼念,尤其是女性,将到家时,还要戴上三角形的白布帽,一路哭诉,其悲哀情绪,更催人泪下,如是女性亡者,其娘家的悼念方式尤为隆重,如宰猪羊,请八音等前来奠祭。
入殓钉棺:将亡者尸体装入棺椁 ,谓之入殓,入殓又分小殓和大殓,小殓即不盖棺,反之为大殓。小殓时,先由孝男蹲跪在亡者身边为其喂饭,方式是用筷子的一端先喂亡者,后用筷子另一端夹饭菜自食,以示送别;未满三岁的直系儿孙,要由大人抱着,从棺椁中间传过,以免死者以后亲近儿孙,为儿孙免除病灾易养成人;如夫妇一方去世,另一方要与亡者分梳,即将一把完整的发梳,折断一半,放入尸体脚下,以示夫妻分离,永不干扰;同时把亡者生前最喜爱的生活用品放在其手中,以备亡者在地府使用;此外,还要在亡者手上放一串粘(籼)米糍,意给亡人喂犬,以平安走过奈何桥。盖棺前,亡者的儿媳,还要点燃香火,在寿衣一角,烧穿一小洞口,意是亡者到了九泉后能认得自己的衣裳。大殓时,要按道士择定的吉时盖棺,然后钉棺。钉棺时,属男性亡者由族上长辈,属女性亡者,由其娘家长者,在棺椁一角,轻轻地钉一下,然后交由有关人员正式钉棺,而钉棺人员又必须留一枚钉子以作“留丁”(子孙钉)盖棺后,孝子及内眷仍要守尸守孝。
做道祈祷:作道,俗称做灯或打斋,其意是请道士为死者超渡亡魂。做道的时间长短,按主家经济条件而定,过去最长时间可达一星期,谓之七日七夜打大灯。一般家庭是一夜,次日即归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仍有一日一夜,两天两夜,甚至两日三夜的等次之分,一般高寿者时久。
做道伊始,还有一项不变的习俗,即为男性亡者做道,要由其本族长者先敲第一锣(谓开锣),反之则由女家之兄长开锣,无论是本族长辈或母外家长者,开锣时只敲一响。当锣声响后,整个作道过程则全由道士按宗教程序操作,主家及内眷在做道过程中,只由道士左右了。
所谓做道,是一种具有宗教色彩和迷信思想的旧习俗,按其说法,是祈祷亡灵到另一世界——地府后,永远平安地过着超世生活。凡此种种均实为无稽之谈。然而,从另方面而言,却又有着一些警示作用,甚至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在做道的整个过程中,除了有较浓厚的迷信内容外,亦有劝人从善,作恶者必有报的内容,在道词中,有诉述女子从十月怀胎到婴儿降生,从小孩成长到成年立业所付出的艰辛过程,这些诉述,都将使人从中得到启示。
祭奠出殡:祭奠即用祭品向亡者致祭。是为亡者出殡前一次颇为隆重的致祭仪式。按本地习俗,祭奠一般定在早上八点至九点间进行。致祭前先把棺椁从厅堂移至祭场。祭奠时,由有关人员主持,并分层次,按序进行,一般先由主家孝子及内眷主祭,毕后由娘家亲戚代表祭之,最后是族亲代表。致祭中由主持人呼祭,致祭代表按祭奠程序跪读祭词(即读悼词),其他致祭者则焚香拜之。在每个致祭仪式中,还有奏八音,燃炮竹,鸣土炮(打钝)等相配合,给人们一种悲哀痛切却又隆重之感。
致祭仪式结束后,接着就是抬棺出殡,其程仪是由身穿孝服的亡者儿媳执着火把(今多改为用手电)先行,跟着由一人撒“奚”钱,随后是放鞭炮和撑挽联、花圈、孝子捧神主牌,后面是棺椁,其后的顺序是孝子家属、五服内的房族,出嫁女夫婿,侄女婿,之后是锣鼓八音,跟在最后的是臂别黑纱的宾客和其他亲戚。将至茔地时,孝子须在路边下跪“谢孝”,其意是望宾客止步不要再送了。而其他孝男、眷属及房族等仍须随棺到墓地。下葬时,还有一项仪式,即道士经过一阵念经后,向跪在墓前的丧家送葬者撒米,以示人人平安,家家贵发。随后焚烧神主牌,折下挽联,脱下孝服,沿着另一路(不在送葬原路)返家。至家后,要在入门前先用抹药柚子叶水洗手再进屋,以示去掉邪气,并领取红线、红包,以示吉利。而负责在家工作人员,则在出殡后即打扫家宅内间和撕下白纸(含红纸)门联,重新贴上红纸新联,以示否去泰来。此外,在当日下午,孝子要在一个族上的人带领下,到墓地焚香,点烛,跪拜,并将墓顶一块底面草皮复原,俗称为扑坟,至此一切殡葬仪式方算结束。
其它:处理丧事后,把亡者生前的一切衣物清洗干净,并将其穿着去世的那条裤子,剪成若干块,分发给孝子,孝女各家保存。这块裤布,即被各家视为“仓库”,有家家宏发之意。接着就是为亡者“做七”即从亡者第一天算起,至四十九天,主家每七天祭死者亡灵一次,但不祭“三七”,同时按死者所生的男儿数计,然后从四十九天减去男儿总数,实际不足四十九天,再有在七七中,必须推算出至少有一个七,是初七,十七,二七日均可。凡出嫁女或侄女,在“七七”中,至少要回娘家为亡者做一个七。此外,第七个七称为圆七,主家必须以糯米汤圆做祭品。至死者“百日”,即去世一百天,主家须备上熟蛋、花生做祭品,祭毕,要就地拨开鸡蛋、花生分吃,以示“拨”日—— 亡灵与阳居者永远分离。
按照习俗,人死后,先就近找一处利向的地穴,将尸体埋下,待过三五年,再将尸骨挖出,盛置于瓦罐(又称金罐)内,存放在野外的土坡或石崖壁处,待找到利方向的好地穴,再择日立碑作永远安葬之。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