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产品思维30讲:怎么了解一个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5
最近总听到一个词,叫做“心理边界”。这是从罗振宇的“得到”中经常听到的一个词。

好像万事万物皆有“边界”。生活中有生活的边界,工作中有工作的边界,谈恋爱、找对象甚至教育小孩都要有边界,企业的文化、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边界。

那心理边界是什么?维基百科这样定义:心理边界(个人边界)是指个人所创造的边界,通过这个边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和被允许的行为,以及当别人越界的时候,自己该如何回应。

我对心理边界的认知就好像是,我们以自己为中心轴画的一个圈。圆圈内的部分是可控的或者说可预期的,圆圈外即边界外,往往是自己不能控制的范围。所以罗振宇说恐惧是边界外的点,焦虑、羞耻都是因为恐惧。而心理边界最重要的区分就是内在世界和外界世界。

知道了心理边界,我们要掌控自己的生活跟情绪,就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要懂得适时放手不能控制的部分,同时专注能控制的领域。

如果你的边界有洞,就不时会有杂念烦恼渗透进去,自己会很痛苦,也可能伤害或影响他人。万物皆有边界,人也是,所以我们要学会和自己和解。

说完了边界,进入正题。

最近在开始自我认知的学习中,无意听到了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实话说,我并不是一个产品人囧,但是听到这期课程,我还是很惊喜!!)

因为我可以从中学到不局限于产品之外的认知。

我没有一次听完全部讲课,我也按照课程5大模块来分,今天先聊下第1、2讲的内容和感想,后面再续写。

第一讲:说到产品能力是人生的底层能力。梁宁总结的产品能力就是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这要抓住一个关键词: 用户驱动。

与其说这些课程是讲产品的,我更愿意相信是借产品的视角讲人,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让我们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建立确定感。

第二讲:是说一个互联网的产品经理转行结婚教练的故事。而结婚教练,就是用产品经理的专业视角和框架体系,来训练用户如何去看一个人。其实我更认为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去观察判断和了解一个人,毕竟我们随时随地有很大可能性迫切地要去找一个某些方面必须符合我们要求的目标人选。

这就像剥洋葱一样,要从外到内五个层次来分析:

感知层。一个产品是从外观、质感、设计等等;一个人,往往就是第一印象,身材、相貌、口音、衣着等。

角色框架层。简单说,就是一个人扮演的角色,从社会职务看,一个军人,一个公务员。或者从家庭角色,一个父亲、一个妻子。

资源结构层。包括了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

第四层是人的能力圈。

第五层是一个人的内核,就是他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

这其中讲到了乔布斯和他的三个女人,由表及里的对乔帮主的不同体验和感受。返回我们实际的生活当中,如果我们明确了自己在一段关系中的存在感,就能清楚地找到自己目标的另一半。像是有的人只是为了享受一段恋情中的愉悦感,并不打算有深入长期关系,那找到表层的那层面也就够了。

同理,购买一个物品,看一本书也是这样。如果只是追求短暂的舒适感、消遣放松,找到自己表层适用的原则就很容易选择了。

但如果要长期投资一个人、一段关系或一件事物,光看到表面层是远远不够的,要去找存在感,自己定义的原则。

梁宁说“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适配另一个人的成熟产品,你需要看到的是一个人能够持续让自己变化的内在的动力。然后在漫长的不确定的未来里,明确你们两个人是不是能够一起拥抱不确定,拥抱变化,在变化中变得成熟,彼此适配。”

以上。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