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香火之情比较浓郁,尤其在农村有很多看香的人,在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这种文化形式表现在农村俗称的“敬香火”上,绝大部分地方民间都崇尚家庙祭祖风俗,所以,客民移居各地后一些人家相继建立家祠、宗祠等祭祀场所。
在农村也十分讲究家祭的形式,在《辞典》中“香火”的解释为第一祭祀祖先、佛祖的香和蜡烛,第二种子女后代继承人,没有了继承人也就“断了香火”,古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了后代传承“香火”,被认为是最大的不孝。
感受香火的文化熏染,一些老旧观念认为寻求好运气就是迷信,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改变不利的生活习惯,通过改变这些习惯争取好的运气。
香火情其实并非某一种特定的情感,而是说焚香盟誓之情,这是因为古人盟誓,多设香火告神。
虽然引用了香火这个词,但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可以混为一谈,比如说宗教供奉香火,或是说子孙后代延续香火的这个事情。
比如说,去庙堂上香,确实有香火,自然不能说和神有香火情,可是你又能说你和和尚或者道士有香火情吗?这样说只能让人笑话。
又或者面对祖辈,确实有香火传承,但是你又能说你们是香火情吗?
其实,有的时候,无香火也可称作香火情,如春秋时期诸侯或卿大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而举办的一种具有制约作用的礼仪,先挖好小坑,歃血为盟,将盟书与牺牲者埋入坑中,不可以违背盟约。
这是一种盟约,若是诸侯会见,其实这种状况也可称呼互相之间是香火情,哪怕是歃血为盟毫无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