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环节的合理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0

不同的商品或同一商品向不同的行销区域运动,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所需要的流通环节是多少不等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研究流通环节的影响因素这一基础上,做到流通环节的合理化。影响流通环节多寡的主要因素是: 商业经营机构,特别是批发商业经营机构。
商品流通环节的多少,往往表现为商品在流通过程中所经过的经营机构的多少。一般来说,商品流通最终的零售环节是不能取消的,因此,流通环节的增减主要反映在批发环节。如果批发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商品按行政层次调拨,就会打乱商品的自然流向,增加不必要的流通环节。如果批发机构按经济区域设置,按商品自然流向合理组织商品流通,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流通环节。 每一道流通环节都要耗费一定的流通费用,并取得一定的利润,而且都要在商品进销价格中得到补偿。因此,商品的进销差价与流通环节的增减有关。如果商品进销差价过大,就可能造成流通环节过多,使经营企业吃环节饭。所以,合理制订商品价格,特别是批发价格与零售价格,建立合理的商品差价体系,对于促使流通环节合理化具有重要影响。
流通环节的合理化,不能简单地以流通环节的多少为标准,更不能不加区别地认为环节越少越好。如果是针对过去按行政区划设置批发机构,商品按行政层次逐级流转,人为地形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流通环节,因此提出要少环节,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认为少环节就是合理化,则是不科学的。因为商品不能自己走上市场去交换,必须由商品的监护人依次将它占有,并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流转下去,最终到达消费领域。如果否认这种客观必然性,硬要舍弃必要的中间环节,势必导致流通渠道堵塞,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从商业实践来看,产地批发环节、中转地批发环节和销地批发环节,是不能任意取消或精简的,因为不同的商品对于流通环节的多少有极不相同的客观要求。如有不少生产资料商品,可以不经过任何批发环节,由产销直接交易就能完成从生产到消费的转移。而有的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不仅要经过产地批发和销地批发,而且还要经过一二道中转批发的环节,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费用,流向远方的消费区。因此,流通环节合理化,是根据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的特点与要求,综合衡量各项影响因素,选择最必要的流通环节,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费用,完成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的运动,实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流通环节合理化的内涵主要是批发环节的合理性。评价流通环节合理化的标准是商品流通的经济效益,即增减每一道流通环节,是否比原来所经过的环节更能缩短商品流通时间,更能节省流通费用,更能发挥商品效用。只有对上述标准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才能科学地确定贸易环节的合理性。贸易环节必须能够保证商品流通正常进行,在这个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使流通环节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