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德育的意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8
问题一:简述德育的意义,任务,内容 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实现我国德育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任务: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的、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具体任务如下: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自觉纪律教育
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问题二:德育的意义 德育的意义
第一,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相辅相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道德支持和道德保障。德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
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社会的道德状况。
第二,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
对于青少年来说,道德需要与理智需要、审美需要一样,是他们的人生基本需要。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及满足的方式和类型,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成年后 的道德素质和道德素养,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程度和社会性接纳程度,决定了他们发展空间的大小和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良好的德育工作能够满足、引导和提 升他们的道德需要,为他们的道德发展以及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拥有一个充实的、有意义的、有尊严
的和幸福的人生。
第三,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德育与其它各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并为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方向,它们共同服务于教育目的,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丰富个性的形成。

问题三:简述学习职业道德课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
首先明确爱岗敬业的地位。它是从业人员工作态度的基本要求,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如果没有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便谈不上具有其他的职业道德。 其次,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是职业发展的前提。爱岗敬业的人忠于职守,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勇于创造,不仅能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再次,爱岗敬业能够促进行业发展。从业人员爱岗敬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本单位、本行业的发展。本单位、本行业的利益与从业人员的利益是一致的。 最后,爱岗敬业能够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每个人都爱岗敬业,做有道德的人,必定会形成良好行风和社会风气,各行各业都形成爱岗敬业的好风气,必定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问题四:论述德育的基本功能,并说明当前加强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德育功能是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 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称为德育的内部功能。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的、德 育内容和方法等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即为德育内部功能,其中主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表现为受教育者严格遵守、积极认同外在的道德规范和享用观念的形成,即表现为适应功能、认同功能和享用功能。德育的适应功能是指,德育能够使受教育者严格遵守外在的道德规范;德育的认同功能是指,德育能够使受教育者内化和认同外在的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良心。 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 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乐”(注: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第213页。 )。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表现为教育者师德的形成和提高、教育方法的改进 和教育内容的丰富等等。
德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称为德育的外部功能。德育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界、政治、 经济、文化等因素。德育外部功能包括系统对自然界、政治、经济、文化所产生的作用和自然界、政治、经济 、文化等外在环境对德育系统所产生的作用。德育系统对环境的作用所导致的功能,主要有自然性功能、政治 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等等。德育环境对其系统的作用所带来的功能表现为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对学校德 育的控制作用,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学校德育的最终决定作用,文化对学校德育的渗透作用,自然环境 对学校德育的熏陶作用等等。最终促使德育目标被修订、德育内容不断丰富、德育方法不断改进、教育者和受 教育者的德性不断完善。
以上仅指出了德育的正面功能。其实,德育还具有负面功能。德育既具有使个体遵守、认同外在的道德规 范的功能,同时又具有使个体抗拒、否认外在的道德规范的功能;德育既可以使个体觉得德性追求是一种享受 ,又可能使个体把道德生活看作是一种限制、一种痛苦;德育既能够通过控制,引导学生的言行,从而维护现 存政治制度的稳定,同时又能够为摧毁现存政治制度准备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德育既可以保存、发展现有文化,又可能使现有的文化发展链条中断。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上述两方面的功能均有正负之分。
由上可知,德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德育环境有多少因素,就有多少功能;德育系统内有多少因素 ,就有多少功能。必要性:“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问题五:简述中国和道德的重要意义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其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此外,道德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问题六:简述道德的含义及其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 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 理念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教育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所指的外在条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属人的事物和条件,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倾向。 先天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了道德的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道德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论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了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人类通过各种对世界的掌握方式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以实现对自己的肯定和发展。而道德作为人类理性的结晶,不是表达个人的偏爱和欲求,而是表现人们的共同愿望和需要。从道德发生的历史看,道德产生于人们调节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维护一定社会秩序以及个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这用千百年来客观存在着的道德协调性因素和进取性因素就可证明。 二、道德的起源 (一)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道德根源于经济关系,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的。一是说决定道德产生的要素都是在经济关系的不同作用下产生的;二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来理解经济是道德的根源,可以避免对经济决定道德产生简单的、机械的理解。道德的产生最终只能从经济关系中找到根源,经济关系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二)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动因。首先,劳动实践是人的创造性的体现。其次,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是通过劳动实践起作用的,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动力。另外,劳动实践的创造推动了道德的产生。 (三)伦理关系是道德发生的前提。道德是对利益的调节,而利益关系和矛盾是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关系中的。没有社会关系,就不会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就不会有道德的发生。只有在伦理关系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存在调节和规范的问题。作为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分工,是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发生的关键。 (四)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是道德发生的诱因。首先,人类生存的需要是道德发生的直接原因。为了调节人们的利益需要,最初便形成了一些最简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缓和利益的冲突和矛盾。其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存需要不再是社会利益的主要矛盾时,由人们的发展的需要所引发的矛盾冲突就会成为道德所要调节的主要内容。 (五)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人类的意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一是表现在它使社会实践中存在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服从于人的需要;二是表现在意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所形成的能动作用。 第二节 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一般本质)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 4、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