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驰铁观音茶的安溪铁观音发源地的美丽传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相传,在安溪西坪尧阳南岩(今安溪县西坪镇南岩村)有位仕人叫王士让,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出生,雍正十年(1732年)中副车,乾隆十年(1745年)任湖广(今湖北)黄州府蕲州通判,卒任上。王士让平生喜欢收集奇花异草,曾筑书房于南山之麓,名为“南轩”。乾隆元年(1735年)春,王士让告假回家,访亲问友,亲朋们经常聚集于南轩。每于夕阳西坠,他总徘徊于南轩之旁。一日,王士让见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异于它种,遂移植在南轩之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压枝繁殖。这株茶树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品后,乌润肥壮,气味超凡,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1741年),王士让奉召赴京,在拜谒礼部侍郎方苞时,以此茶馈赠。方苞品其味非凡,遂转献内廷。乾隆饮后甚喜,召见王士让垂问尧阳茶史。王士让如实禀告此茶发现始末。乾隆细察、掂量此茶,认为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便赐名为“铁观音”。
说因为这两个美丽的传说,安溪铁观音茶叶既有“观音赐茶”又有“皇帝赐名”,不但与观音菩萨结下不解之缘,而且与乾隆皇帝搭上关系,一经问世就以其独特的“观音韵”和“兰花香”的优异品质一炮打响,为广大茶人所喜爱,驰名中外,誉满天下。清末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诗人连横在《剑花室诗集》中曾以“茶”为题作诗二十二首,其之七为:
安溪竞说铁观音,露叶疑传紫竹林。
一种清芬忘不得,参神同征木犀心。
当然,以上两种是传统的说法,而我以为下面这种说法更具有说服力。
铁观音原产地安溪县,此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的民谚说:“四季有花常见雨,严冬无雪有雷声”,可谓得天独厚。内安溪群山环抱,土质大都是红壤,呈弱酸性,非常适宜于茶的生长,又可谓得地之灵气。安溪铁观音条索肥壮,卷曲紧结,汤色金黄明亮,香气馥郁,清香悠长,品之滋味浓郁,醇厚甘鲜,入口留余香,回味甘甜带蜜味,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正是独特的天时地利让安溪铁观音茶叶“沐日月之精,收山峦之气,得烟霞之华,食之能治百病”。常饮铁观音茶,有益于祛病保健,养生长寿,犹如观音菩萨保佑一般。加之安溪铁观音茶叶色有独特的乌润砂绿铁色,故称之为“铁观音”,这样解释,顺理成章,我以为更恰当。
秋高气爽时节,太阳初露端倪,我和茶叶著名品评专家林荣溪先生俩人随着宝马车轮的高速飞转,向着西坪的方向,奔驰在茶乡大地上……
30多千米的路程,二刻时辰就来到了铁观音的“王说”发源地--安溪县西坪镇。
福建农大毕业后就来安溪扎根二十多年的惠安人﹑文雅谦和的西坪镇党委书记黄秀宗向我们讲述了铁观音发源地的美丽传说:
三百多年前,书生王士让在读书时,因偶然间发现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与众不同,就移植在南轩的茶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年年繁殖,枝叶茂盛,圆心红叶;采制成品,气味非凡,泡饮之后,香馥醇味,沁人心脾。1741年,时任湖广黄州府蕲州通判的王士让奉召进京,晋谒礼部侍郎方望溪,方侍郎转赠内廷,当朝的乾隆皇帝品偿后:认为其乌黑结实,沉重如铁,味香形美﹑形似观音,赐名为:“铁观音”。从此,古老的茶乡大地流传着:铁观音发源地“王说”。
铁观音发源地也因王士让的读书处在尧阳的南山之麓,故名:“南轩”。
笔者听完黄书记的简介后,认为是:“皇帝钦点状元”--“王说”。
正是有了这样一个美丽的佳话,西坪尧阳成为遐尔闻名的铁观音发源地--更让“乌龙茶铁观音”从此饮誉神州大地,铁观音成了“安溪”的地理名片,西坪成了铁观音茶叶的重点产区,衍生出俩位国家级“铁观音非遗”传承人--王文礼﹑魏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