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概论》读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3
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系统记忆考试内容,而是对鲁迅先生思想的一些整理,从而选出对自己有一定用出的思想,并以此结合当下社会而做出自己的延伸,并进行详细的自我解释。

我以当下自身所处的角度,去思索这个思想观点,觉得非常有道理,有道理之处不在于说中国国力弱于外国,况且我当下层次所还未能接触到。自此只是思考精神文明的高度,因为我觉得中国的精神文明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达到鲁迅先生所说的文明高度。

我记得近段时间类似读到过“外国文明不曾觉得它们的文明带有侵虐性”的观点,联想中国,外国文明就一个强势而豁达的人。而中国文明的过于“内敛”就像一个自卑,内向但善良的孩子。

在中国思想中,儒家治国角度在于君子,道家在于“规律”,墨子在于“人”,法家在于“法制”,等……无外乎都是以人为本,但其方式内容都过于强硬,就类似一个严肃的长辈,不允许小孩的天性犯一点错似的,或许让其规规矩矩了,却使其丧失了另一些东西。譬如灵活性……

比如:儒家修身过于刻板化,一切的礼义廉耻都有种让别人跟着走,就是修身养性了。我也曾在《礼记》上看到严重的等级制,作为臣子应该怎么做……是一种完全固化的道德思想修养行动观念。以一种要求其,做自己想做的,而自己想做的又刚好符合固化观念的影响。例如:遇到动物死亡时,会心生怜爱,激发内心的善。而不是知道,我遇到动物死亡,必须心生怜爱。这也是道家对儒家所说的思想矛盾之处。

结合当下现实社会之中发生的问题。

例如:“因被骗,或是害怕被骗,遇到老人倒地,扶与不扶”

站在道德修养的一定高度,这种问题是不应该产生的。因为你做的只是自己想做的,道德修养是个人的。就类似于,我想去做某件事,难道却因为某人不同意,而放弃?一样的性质。

所以我以此思考人们的精神高度还不足以看到这些东西,并无法做到真正的无心仁,而得仁。但中国的文明里面的精神文明是比外国人要深厚不知多少的。只不过还并未被国人灵敏的融会贯通的理解……

这是阐述鲁迅关于孝道伦理举的一个例子。如此理解,孝道这边的伦理观念,更像是一种本能,不能带着看待功利主义。

倘若人十足的理性去看待,或是父母说出“我养你这么多年,你就这样回报……”类似的话时。“孝道”便不是孝道。更像是一种长远的投资项目……也并不是说子女不知感恩,只是弄清楚这种“孝道”是违背本来的孝道的。是错误的伦理观。

这也或许已经是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但还是有些男女难以接触,仿佛太友好就是为了亲近她,或是故作冷淡,让人难以再次表达友好。都一样,又被认为成中央空调。难以揣测啊……

这种思想,是最难以杜绝的。也是男人对女人最大的偏见源头。而这也恰恰是思想文化的影响,现在还是难以全部改变。男人只是被迫改变,思想却依然如此,所以大多数男人对女人心底都是有所怨恨的原因吧。为什么这样说不举例了,因为有人曾对我说过这个社会哪有……然后对我说可以接受。而我在想,如果他真的可以接受,又何必说前面那些话。

这些东西对于作文是很有帮助的。

《伤逝》悲剧产生的原因,是鲁迅先生对现代青年恋爱问题最好的回答。

对此,我没有更深,或是要扩展的理解了。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那爱情就成了最低级的诉求了。不管怎么样,有什么问题,这样其实也挺好的,只不过《伤逝》是个悲剧。

其余的内容,大多数是学术,文章上面的内容了。就不总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