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未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0
                                宜宾第五中学  龙云君

欢迎大家来到宜宾第五中学,曾经在凉水井中学20多年,任过办公室主任、教导主任、任校长15年,一直担任升学科目物理的教学,所以知道老师们不容易,越来越敬重老师们、校长们。

2018年9月起到宜宾第五中学工作也快三年了,我们探讨了许多教育创新与未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增强了远虑不仅仅只考虑近焦,我们增强了使命感,增强了对未来的希望,努力去实现优质教育共建、共享、共创未来。

我们给自己一个小小的梦想,更重要是在追逐梦想的这些年过程中,我觉得那是一个幸福的过程,因为幸福是共生共创奋斗出来的,相信宇宙一定会听到来自我们的心声,让我们一起来安排一下迎接2021年的到来

  这两所学校可能和大家印象中的学校不太一样,凉水井中学虽然是由一所曾经快要撤并的学校转变而来,而第五中学也是由厂旷子弟校转变而来。这两所学校现在的教学楼都是简陋的,都有接近一半留守儿童的学生或进城务农随迁子女的学生都是是普通的,还有一部分老师是由代课教师组成的,但是,经过多年持续不断地教育创新,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两所学校正在变成一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未来学校。

过去的20多年我是在凉水井中学度过的,今天大家来的这所学校,我是2018年9月份才来的。

大家即将会看教学片段的各个场景,但大家不容易看到又容易被忽略的是将各个教学片段串联起来的学校新流程,以及支持这个流程背后的强大系统。

这两所学校和大家一样都在积极的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展开了各不相同的追寻,我们也误入了许多坑,但坚持一条道走到底,走到黑,像钉钉子精神那样持之以恒的执着,直至爬出坑又做了许多的尝试,无数个的失败迷茫才终于找到一条路,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最终有效推动了学校的教育创新并教学成绩表现明显。

那么,这是怎么发生的,经历了些什么样的故事?我们总结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得和大家分享。

第一,努力去形成强大的学习场,首先要解决干巴巴的课堂。课堂是学校的主阵地,也是最难改革的地方,是教育改革核心中的核心。所以是最应该去花大力气的地方,我们的做法是学校领导先做起来,由少到多,逐步融入,带动一部分老师先动起来,逐步融入多种课型,通过有形的有温度的多元课堂来呈现各种各样不同的场景与存在,才可能被触动学生去想我是谁?我要到那里去? 刚开始做得时候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很多困难,陷入很多误区。比如刚开始课改时,我们要学生去探究,结果发现学生知识都没弄懂、没有自主思维的习惯意识怎么探究?也叫学生去讨论、展示、分享,结果发现学生的讨论展示不是我们想看到,总是偏离方向,讨论的深度广度也上不去,也发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一个一个的信息孤岛,没有形成学习共同体,各自为战,只要整不死就往死里整。即使是学生由初一年级到初二年级的时候,出现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决定了提供的服务和管理方式都该不一样。所以教育不是控制,需要校长从办公室走到老师中间去、走到学生中间去、走到家长中去,去分析教学背后的逻辑和梳理问题背后的问题,创造更多可能性去解决问题。这样最后才找到了最大的公约数,尽快梳理到适合我们的办学方式。 我们通过灵活多样的教研,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方式,从扁平化开始,以人为本,和学生一起备课、上课,和学生一起碎片化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帮助他们和真实的世界更紧密地关联,使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和内心的力量辅以老师实时的帮助,学生是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的,是能够被唤醒的。当师生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状态时,一个强大的学习场就开始形成了。

五初中现在已经是第三轮综合课改开始了,正在做基于信息化环境下全员全科分层走班教学,固化传承前两轮课改的成果,同时又希望解决前两轮课改没有解决的问题。差异化推送学习资源练习资源,使分层走班从形式到内容到最终教学成绩表现明显一脉相承、互为支撑,希望解决集体教研备课与课堂两张皮现象,我们的做法就是如果有集体备课就一定要通过课堂公开课实操来检验,然后又进行优化完善后再公开课实操检验,直至本学科老师们大家认为满意了才把它固化下成为固定流程,然后才又开始做下一章节的资源,而不是搞大跃进蜂拥而上,稍不注意就会被误入看上去很诱人的整齐划一的组织架构行为,其实是极具危险的表象

第二,营造全校的教育创新氛围,充分调动老师积极性。我们是普通的薄弱学校,没有条件给老师很多的物质激励,但学校花了很多心思来提升老师的职业成就感,尽量减轻他们的职业倦怠。这里面的关键是不断进行教学创新,而最核心的是领导带头,也是由少到多,逐步融入,而不是随意启动,又推到重来。 对薄弱学校老师来说,如果只是对他下命令,让他做这个做那个,是很难持续推动的。因为我们的老师都很普通,如果把创新的压力都加在他们身上,任何创新都会走不远。我们的做法是学校领导先上。创新课程都是领导或种子老师先试,把最难的阶段留给自己,积累经验后再慢慢引导老师加入。不是说领导要和老师争夺荣誉,而是从教学规律角度来讲,领导如果不深入教学,对一线情况不了解。只从宏观把握,不关注实施细节,就容易出现瞎指挥。一次两次下来,老师很快就会厌倦甚至抵制,学校的创新氛围就会被破坏。反过来,当老师能快速跟进并顺利上手,他对创新就会越来越有兴趣。当他学生学习状态大大改变、成绩逐步提高的时候,当他被其他学校邀请去讲课,或通过线上培训与全国其他老师分享经验时,他的成就感是巨大的。创新的氛围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就越做越有劲。

第三,充分利用外脑,用互联网思维办学,全方位链接优质资源

虽然有领导带头和老师的集思广益,但我们基础毕竟薄弱,加上现在的教育创新走到了深水区,有很多地方是我们看不明白想不明白的。怎么办?就是调整心态,用互联网思维这样的外脑全方位和外部合作。不是简单地去其他学校参观学习经验,或者请专家来开几场讲座,而是和外面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世界发生关联,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创新机构进行深度融合,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对教育的核心问题进行攻坚。现在和我们合作的机构很多,都是在国内非常有影响力的教育机构。可能有人会问,你们一所普通的学校,凭什么请到这样的机构来合作?我们没有钱也没有名气,但我们有开放的心态。这种心态体现在我们愿意积极拥抱变化,并且用行动力向那些机构证明,选择我们不会错,让合作机构能不断看到设想变成现实,合作就会越来越深入。比如两年以前我们刚和沪江接触,我们希望尝试一下互联网学习模式,也希望开放网校课程给我们。那时我们学校教室连网络都没有,我们就从自己拉网线开始,到后来通过电信部门开通家用宽带,仅用了11天就开通了第一节在线课程。实现由一个老师对全校上课,现在已经发展到有30多位老师在网上对全国上课,已经进行了第二轮总共100多讲了,还进行了就在原地如何做网师的学习以及N师学习,师培工作新模式极大地完成了升级。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愿望。沪江向我们介绍了爱卡的米公司,帮我们打开了互联网教学的新天地。使用爱米教学云系统需要学生使用平板电脑,我们采用课堂向家长开放的方式,取得家长支持,达到家校共建目的,在很短的时间就动员好家长,从自带设备开始,迅速启动了基于云平台的新教学模式。虽然首次尝试的班级设备五花八门,网络也时好时坏,但快速行动永远比完美设计更重要。现在正在展开多平台、多技术的叠加使用,但又不被技术绑架,不为技术而技术,不为塑造统一的模式,一切为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服务。

第四,小步快跑,迭代升级

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在快速变化,我们既要拥抱变化,也非常清楚变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指望引入某个法宝就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最后都会失败。现在我们的创新课程和教学模式已经非常丰富,在新的学校里仅用了一期的时间就实现了全校所有班级所有学生全部课内信息化平板教学,让学科教学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落地成为了常态,为下一步让学生不出教室就在原地原班全科全员实时分层教学成为可能。每一次虽然是小步走,但快速循环,反而速度很快。

第五,整体规划、问题导向虽然操作上是小步快跑,但如果一味埋头做事,陷入具体事务中不能抬头看路,教育创新也会很危险。教育创新是在走一条很少人走过的路,一路上有无数的分叉口,如何保证少走弯路?核心是需要一份行动路线图。这份路线图不需要规划行动的细节,但要确定每一个关键节点的行动原则。这样在面对分叉口的时候,我们才有选择的依据。关键点和原则怎么确定?依靠互联网思维这样的外脑,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别人的经验,大致了解教育创新的关键节点在什么地方。但是,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行动原则也会有差异。要确定这些原则,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即充分挖掘学校的真问题。而且不是泛泛而论,是将问题充分梳理和研讨,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层层分解细化,将大问题变成可以解决的小问题,最后才能确定行动原则。我们的路线图已经很清晰描绘了下一步的行动,就是通过第三轮综合课改来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好当下,展开无边界学习,生成未来学校。期待明年让大家看到一个全新的宜宾五初中。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