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兴》的全文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9-15
第373卷016首〖遣兴〗
书名:《全唐诗》 作者:孟郊
弦贞五条音,松直百尺心。贞弦含古风,直松凌高岑。
浮声与狂葩,胡为欲相侵

第508卷027首〖遣兴〗
书名:《全唐诗》 作者:李敬方
果窥丹灶鹤,莫羡白头翁。日月仙壶外,筋骸药臼中。
云归无定所,鸟迹不留空。何必劳方寸,岖崎问远公。

第550卷080首〖遣兴二首〗
书名:《全唐诗》 作者:赵嘏
溪花入夏渐稀疏,雨气如秋麦熟初。终日苦吟人不会,海边兄弟久无书。
读彻残书弄水回,暮天何处笛声哀。花前独立无人会,依旧去年双燕来。

第598卷007首〖遣兴〗
书名:《全唐诗》 作者:高骈
浮世忙忙蚁子群,莫嗔头上雪纷纷。沈忧万种与千种,
行乐十分无一分。越外险巇防俗事,就中拘检信人文。
醉乡日月终须觅,去作先生号白云。

第523卷045首〖遣兴〗
书名:《全唐诗》 作者:杜牧
镜弄白髭须,如何作老夫。浮生长勿勿,儿小且呜呜。
忍过事堪喜,泰来忧胜无。治平心径熟,不遣有穷途。

第697卷042首〖遣兴〗
书名:《全唐诗》 作者:韦庄
如幻如泡世,多愁多病身。乱来知酒圣,贫去觉钱神。
异国清明节,空江寂寞春。声声林上鸟,唤我北归秦。

第274卷019首〖遣兴〗
书名:《全唐诗》 作者:戴叔伦
明月临沧海,闲云恋故山。诗名满天下,终日掩柴关
第661卷029首〖遣兴〗
书名:《全唐诗》 作者:罗隐
云路不通,归计奈长蒙。老恐医方误,穷忧酒盏空。
何堪罹乱后,更入是非中。长短遭讥笑,回头避钓翁。
第398卷012首〖遣兴十首〗
书名:《全唐诗》 作者:元稹
始见梨花房,坐对梨花白。行看梨叶青,已复梨叶赤。
严霜九月半,危蒂几时客。况有高高原,秋风四来迫。

城中百万家,冤哀杂丝管。草没奉诚园,轩车昔曾满。

严霜荡群秽,蓬断麻亦折。独立转亭亭,心期凤凰别。

中有合欢蕊,池枯难遽呈。凉宵露华重,低徊当月明。

炎夏火再伏,清商暗回飙。寄言抱志士,日月东西跳。

人生负俊健,天意与光华。莫学蚯蚓辈,食泥近土涯。

择才不求备,任物不过涯。用人如用己,理国如理家。

里中无老少,唤作癫儿郎。一日风云会,横行归故乡。

老人在南极,地远光不发。见则寿圣明,愿照高高阙。

光阴本跳踯,功业劳苦辛。一到江陵郡,三年成去尘

(不清楚你到底找哪个?先贴上来再说)
第2个回答  2013-09-15
西江月

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象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我们知道,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维妙维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可’”的句子;《汉书·二疏传》有疏广“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词,用经史典故入词,这都是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从前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以散文句法入词是“生硬”,认为用经史曲故是“掉书袋”。他们认为:词应该用婉约的笔调、习见的辞汇、易懂的语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经史辞汇,这是有其理由的。因为词在晚唐、北宋,是为配合歌曲而作的。当时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词要婉约,配合歌女的声口;唱来要使人人容易听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经史辞汇。但是到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词已有了明显的发展,它的内容丰富复杂了,它的风格提高了,词不再专为应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弃疾那样的大作家,他的创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陈规惯例所能束缚。这由于他的政治抱负、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词人。若用陈规惯例和一般词人的风格来衡量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