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名师课堂 学作业设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我很喜欢特级老师何夏寿老师的课,也听了他不少公开课。我认为何老师的课可以用“静水深流”四个字来概括。

何老师的课堂像他本人一样朴实无华、简洁明了,整节课没有满天飞的问题,没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学生回答,没有令听课老师激动叫好的情节。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后,学生就开始思考、讨论、复述、评价……

和一些特级老师的课比起来,何老师的课似乎不够华丽,不够惊艳。但是,如果细细品味,何老师课堂中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尤其是在当前双减形式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减少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何老师的课无疑是最好的教程。

下面我以何老师的《枣核》为例,简单谈一谈我的观课收获。

《枣核》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体裁是民间故事。本单元的阅读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复述故事”;习作语言要素是“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童话故事”。本课的课前提示是“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如果有兴趣,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本节课何夏寿老师以“认识人物,复述故事”为主题,以“复述故事”为主任务设计教学流程。围绕这一主任务,前有支架的设置(借助表格梳理故事),后有方法的巩固延伸(归纳民间故事主人公特点;续写故事)。在解决主任务的阶段,何老师又将任务分成三个既有关联性、层次性又不失整体性的小问题,体现了“学习--实践--迁移”的思维进阶的过程。

下面我就针对各个教学板块设计谈谈给我带来的思考和启发。

板块一、提示课题,了解人物形象。

这一板块的学习任务是了解枣核这一民间故事的人物形象。围绕这一学习任务,设置三个小问题:

1、说说枣核是个什么样的人(用原文上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直接在文本中找到答案,属于基础性问题。

2、文中哪句话写了他的勤快?该问题是对问题1的补充,属于基础简单识记类问题,对所有的学生来说都能解决。

3、文中哪些事写了他的聪明?该问题也是对问题1的补充,但是要想回答得完整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事件,训练的是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思维能力。为保障这一任务的完成,何老师前面提供了学习支架(复习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主问题的的设置紧紧围绕板块的学习目标,三个小问题又又紧紧围绕主问题展开,层层深入,简约而不简单,既有鲜明的层次,又体现了学生思维进阶的过程。

思考:我在设计课外作业时也要有主任务意识,围绕主任务设计的小问题要有差异化,既要关注整体性,又要关注层次性。

板块二、借助表格,梳理故事情节。

这一板块的学习任务是梳理故事情节。为了便于学生梳理,老师提供给同学们一种学习工具——表格。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借助“表格”梳理故事情节。这一学习任务既是第一板块学习任务——“了解人物形象”延续,又是第三板块学习任务——“复述故事”的基础,是本节课主要学习任务的支架。

思考:作业设计要关注关联性,一项作业既要是前一项作业的延伸和巩固,又要是后一项作业的支架和基础。

板块三、根据表格,尝试复述故事

这一板块的核心学习任务是“复述故事”,围绕这一核心任务,何老师设置了三个小的学习任务:首先指名讲“智斗县官”,接着又指名把“智斗县官”和“赶回耕牛”连在一起讲,最后指名完整地讲故事。三个任务呈现有梯度的设置,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了任务还得有评价,这样的任务才算完整。在出示讲故事任务之后,何老师紧接着又出示了评价方案。

评价方式:小组互评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的出示,既让学生的评价有了依据,避免了评价时的言之无物和词不达意,又让学生知道了讲故事的要求。

思考:主任务下的分层作业要有递进性,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作业设计包括作业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我在平常的作业布置中往往重内容,轻评估,评价方式单一,缺少趣味性。

板块四、归纳类型,拓展延伸

此环节是学习的拓展和延伸。老师先出示《哪吒闹海》和《金钢葫芦娃》,让学生总结这三个主人公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中国民间故事》。设计意图是归纳总结民间故事人物特点,让学生由理解“这一课”上升到理解“这一类”文本,实现由单篇阅读到整本书阅读的变化,体现了语文的育人功能。

最后留课外作业:试着续写《枣核》。学生要想完成此项作业,必须把握人物的特点,然后围绕人物特点创编故事。这一作业设计是对第一个学习任务的延续。

总之,何老师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和本课的自学提示,以“复述故事”为主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整节课流程清晰,问题简约而又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思维得到了提升,语言得到了发展,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知和发现,这一切,不正是“双减”下作业设计追求的高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