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第九章:不情愿的企业家们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1
    这里的企业家们指的就是广大的穷人当中自己做生意的那些人,题目中很明确的说了:他们是不情愿的,也就是说他们是被逼迫成为“企业家”的。那么为什么呢?

一、没有资本的企业家

    小标题也直接明确的说了他们的困难,他们没有资本,因为他们是穷人当中自己做生意的那些人,穷人自然是没有资本的,首先,穷人自己开店自己经营一项业务的人数比例比较高。书中原话: 就从事的职业(自己做老板)来说,与发达国家的收入人群相比,贫穷国家的大多数收入人群似乎更具有企业家精神。 这里用来一个词语----- 似乎 。而这里的资本指的也不仅仅是没钱(本质来讲就是没钱), 还在于他们几乎无法获取正式的保险、银行服务及其他廉价金融渠道 。因此,他们的生意承受了很高的借款利率,但是 他们仍然能够还清贷款,这一事实无疑意味着,他们每一卢布的投入一定能获取更高的回报 。这里指的是他们边际收益较高。

二、穷人的生意

    很多穷人在面临困难时都成了企业家,然而,这一现状仍然隐藏着两个问题:第一、虽然很多穷人都在经营着生意,但他们经营的都是一些小生意;第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小生意赚不了多少钱。(我觉得第一条可以推导第二条,因此,穷人的生意的的问题只有一个:规模小)

1、不赚钱的小生意

穷人经营的生意只能产生较低的利润,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小额信贷似乎很难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

2、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

    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也就是说,我多投一单位投入,刚好换回一单位收益,我再多投一单位投入,我多得的收益就会少于一单位。穷人经营的生意的特点是边际收益很高但是平均收益很低,而最终你能赚多少钱是看你的总收益或者平均收益。

    那么,穷人为什么不加大投资,将高位的边际收益慢慢拉下等于边际收益以使平均收益提高来增加总收入呢?

    作者使用图形解释了,穷人的生意的投入产量曲线是一条从原点开始斜率慢慢降低而达到一个驼峰M点后急剧降低的曲线,这条曲线从原点开始说明:穷人的生意需要的起始资金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你投入很少的资金,也可以产生相应收入,而曲线过了驼峰M点后斜率急剧降低则说明了:穷人的生意上限很低,过了M点,你多投入一单位资金所换取的产量很低。相应的,作者介绍了另外一条曲线:这条曲线从X轴正方向Q点开始(说明这种生意必须要有足够的起始资金才能产生收益),也是斜率慢慢降低的曲线,但是这条曲线的斜率急剧降低实在产量很高的水平之上产生的(斜率急降是不可避免地,穷人的企业是小卖部,你把小卖部摆满之后再加货物,产生的边际收益就很低,富人的是工厂,你工厂的所有机器都运行起来之后你再往里面加人,产生的边际收益也很低,但是富人的生意的产量要比穷人的高很多)。因此,即使穷人加大投资了,他们也很容易达到他们生意的最佳生产点,在这点之后,再多投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他们会亏,他们的问题还是在于:小。

    那么如何改变呢?

    作者将两条曲线画在同一个坐标轴内,得出方法是:穷人应该想办法将自己的小生意(原点出发的曲线)转变为大生意(Q点出发的曲线),创造利润后积累财富,然后在投资。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兵不会选择越过驼峰。

3、创业太难

    两个原因:①、他们赚的钱必须应付家庭的其他支出,剩下来很少,靠存剩下来的这点钱来投资自己的生意非常遥远,且他们借不到钱;②、他们自己意识到着这种困难之处,因此他们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意愿。所以,作者是对的,穷人也是对的。而普通的小业主都是天生的企业家这种说法是不实的。

4、买一份工作

既然这样,为什么很多穷人还要自己做生意呢?原因:他们是被迫的。因为他们找不到什么好工作,赋闲在家,不得不找点事情做。 或许,穷人所做的很多生意并不是他们企业家精神的体现,而是某些失败的经济模式的演绎。 (作者在说这句话是加了个或许,我觉得不用加)

5、好工作

    和我们中国人一样(我们中国不算很贫穷了),那些贫穷国家的贫穷的人们认为的好工作也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教师、国企员工之类,他们并不期望孩子能成为企业家。他们之所以喜欢这些工作的原因是:稳定。稳定在贫穷的国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因为当你无法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时,你会将所有的精力智力投资来换取短期的回报,这样你才不至于饿死,而短期的回报都是低效率的, 而由于人们知道自己每个月都会得到一份收入,因此他们对未来产生了一种控制感,或许,这一对未来的看法是区分穷人和中产阶层的重要依据 ,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 或许 是更深层次的结果:对于人们来说,用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时可能需要具备一种稳定感。

    接下来讨论了好工作主要集中在城市里,他们为什么不搬家去城市。原因:①、城市消费太高,用同样的价钱,一家人只能住在环境很差的房间;②、全家人搬去城市会切断他们和村里的联系,当他们需要帮助时,他们便成了孤家寡人。

三、总结

    我们应该怎么做?

1、不仅大城市要提供更多的好工作,较小的村镇也要提供就业机会。

    这当然是件好事,但是怎么提供呢?作者说:要实现这一点,城市和村镇的工业基础设施都要做出实质性的改善。怎么改善呢?作者就没讲了。一个地方想要改善必须要有钱,想要有钱,必须要实现很强的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发展,那就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我认为最好的做法是我国的做法:明确我们的目标就是发展经济,为此顾全大局创造平稳的国际国内环境,鼓励国人努力奋斗赚钱,将每年赚来的钱用来普及义务教育,全力发展基础建设(修桥修路),我觉得没什么捷径,只能这样慢慢来,当然以一个国家或者省的力量来帮助一个地区发展(比如深圳)是最高效的一个方法,被帮助的地区肯定有发展的潜力,而国家这么做的目的是想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深圳发展起来了,的确带动周边地区一起发展起来了,这也是一个方法。但是通过将资源倾斜给一个人,让他先富,指望他富起来带动家乡的人民一起富就存粹是幻想(比如潘石屹)。

2、管理环境对于创造工作环境来说也很重要:法律问题

    决定因素是经济发展,健全法律这些问题都是重要影响。

    最终结论:想办法给他们提供一个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