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李叔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他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南山律宗自南宋之后就失去了真传。李叔同以半生之力,对律藏进行整理、编修,并携带南山律学三大部的内容云游讲道,使失传几百年的律宗得以再度发扬,是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从做人、做事上讲,李叔同是一个追求极致的人,每一件事都极为认真,所以他才能才华横溢,日语讲的好、听戏、写诗、绘画、出家、持戒、讲经都是尽善尽美,苛求自己也对别人有很高的要求。连学生都对他都是又敬又怕。

从心理学上讲,李叔同是一个社会型人格的人,他胸怀大志、关心他人,愿意为社会、为国家出力,所以他到处讲学、宣扬爱国情操,并身体力行帮助弱者。同时他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所以才会造成他时时处于一种愧疚和自责的情绪中,总觉得没有做好。

目送李叔同出家的背影,一个学生说:“他放弃了安适的生活,抛妻别子,穿破衲,咬菜根,吃苦行头陀的生活,完全是想用律宗的佛教信仰,去唤醒那沉沦于悲惨恶浊的醉梦中的人群——尽管这注定要失败,但我们不能离开时代的背景,离开先生的经历,苛求于他。”

他的弟子丰子恺很形象地描述过他的一生,在纷扰的猜测中,丰子恺的“物质—精神—灵魂”的“三层楼”说,被公认为最接近李叔同出家的原因:

1942年,李叔同圆寂于泉州。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火化后遗骸之中有舍利子一千八百余颗。

他辞世时留下“悲欣交集”四字,大家都有很多种解读。我觉得这是他多年来积累的一种自然流露的情绪,悲悯大众、社会,但自己做了点事使别人得到了帮助和成长,这是一件高兴和好的事情,但总有些没有做好、做到位的事情(他的个性总这样苛求),所以两种情绪一直纠缠,交织在一起。

下面推荐几本书,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李叔同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