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病怎么预防新生儿黄疸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16
1、蚕豆病,此病可以遗传给下一代,规律是,父亲患病,可以传给女儿,不传给儿子,母亲患病,可以将病传给约半数女儿和儿子。

2、父或母有这种酶缺乏时,婴儿出生时应留脐带血检查,并及早采取措施,以防新生儿黄疸加重,影响小儿智力发育。若孩子一经诊断为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
3、下列药物和食物较易引起溶血,应禁用:抗疟药:伯氨喹啉、扑疟喹啉、戊奎;磺胺类:磺胺甲基异恶唑、磺胺吡啶、对氨苯磺酰胺、磺醋酰胺;解热镇痛药:乙酰苯胺;砜类:噻砜;其他:呋喃坦叮、呋喃唑酮、呋喃西林、萘啶酸、硝咪唑、消心痛、萘(樟脑)、美蓝、苯肼、三硝基甲苯、川连、珍珠粉、蚕豆;。

4、下列药物可能会引起溶血,但无慢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者,用正常治疗剂量时不会引起溶血:抗疟药:氯喹、奎宁、乙胺嘧啶;磺胺类:磺胺甲嘧啶、磺酰乙胞嘧啶、磺胺嘧啶、磺胺脒、长效磺胺、磺胺二甲基异恶唑;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商品名:泰诺、百服咛、小儿退热栓)、阿斯匹林、非那酊、氨基比林、安替匹林、保泰松、安他唑林;其他:氯霉素、链霉素、雷米封、洗必泰、VitC、苯妥英钠、对氨基苯甲酸、苯海拉明、秋水仙碱、左旋多巴、丙磺舒、普鲁卡因胺、安坦、亚硫酸钠甲萘醌、三氧甲苄氨嘧啶、扑尔敏、奎尼丁、维生素k(甲萘醌)

扩展资料
蚕豆病是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属遗传性血液系统疾病。我国以广西某些地区、海南岛黎族和云南省傣族多见,淮河以北较少见。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集中于每年蚕豆成熟季节(3月~5月)。本病与遗传有关,是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所导致的溶血性(血液中的红细胞破裂)疾病。起病多急骤,均在食新鲜蚕豆或者蚕豆制品、某些药物后数小时(最短2小时)至数日内(一般1~2天,最长15天)突然发作。主要症状为浓茶色尿,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可伴发热、恶心、呕吐、腹痛,以及皮肤、白眼珠发黄等。本病如果没有引起症状,一般不需要治疗,重在预防,但要避免食用蚕豆以及某些药物;若发生溶血通常很危重,需要立即治疗,如输血、使用糖皮质激素等。重症患者可伴酸中毒及氮质血症,也可以导致急性肾衰竭,未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一般及时治疗,避免诱发因素,预后较好。
第2个回答  2020-10-16
蚕豆病是由于人体的红细胞上缺乏一种酶叫做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对于这个酶缺乏的患者,在进食蚕豆甚至是接触蚕豆吸入蚕豆的花粉就可能出现相关的并发症,主要是表现为溶血。对于蚕豆病的预防,重点就是避免去使用和接触蚕豆,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极大程度上预防蚕豆病的复发。除了这些以外,也有一些药物,平时要注意避免接触,比如说一些非甾体的消炎药、退烧药等等,应用这些药物也是有可能诱发蚕豆病的。当然,蚕豆病并不是说每次吃蚕豆,或者是接触蚕豆都会发作。
目前新生儿在医院出生不久大都有专业医生照看,其各种发病趋势日渐高升这是大家早就明了的。比如大家常说的新生儿蚕豆病黄疸遗传缺陷的敏感红细胞,可能在遇到蚕豆和某种因子后更诱发了红细胞膜被氧化,所以就会产生溶血方面的反应。有些月龄大一些的常因食用蚕豆、服用或接触某些药物、感染等诱发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等急性溶血反应。简单介绍一下疾病常识。

步骤/方法:
1 宝宝黄疸指数超标正是由于蚕豆病引起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本病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不同,多数患者,特别是女性杂合子,平时不发病,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症状。

2 蚕豆病是红细胞表面酶的缺乏,导致红细胞破坏,引起黄疸。这是遗传性疾病。大多食蚕豆后1至2天发病,早期症状有疲劳、低热、不定性的腹痛,这时候我们就要引起适当重视。目前出现黄疸就是对症治疗、退黄。

3 此病症有一定的发病规律,随着月龄的不断增长诸多患儿还会因溶血而发生眼角黄染及全身黄疸,如果早期不进行治疗的话严重时有尿团、休克、心功能和肾功能衰竭,并且重度缺氧时还可见双眼固定性偏斜。在宝宝出现蚕豆病之后,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肝、肾、或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注意事项
在宝宝出现蚕豆病之后,如不及时处理,造成的一系列危害是比较大的。所以患儿们出现这种病症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早日通过系统科学的检查之后,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对于婴儿的身体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