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第1个回答  2020-05-24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尼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色诺芬尼的《回忆录》中,将苏拉格底说成是一个道德高尚、助人为乐、遵守法律、有实际事务主张的好公民,对他的哲学思想则几乎没有谈到.在柏拉图的对话中,《申辩篇》、《克里多篇》和《斐多篇》直接叙述了苏格拉底被审判时的自辩以至服毒前的谈话;他的其他早、中期的对话也都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要对话者,阐述各种哲学思想.此外,和苏格拉底同时的诗人阿里斯托芬在他的喜剧《云》中,将苏格拉底描写为一个智者,以诡辩和谎言欺骗青年.但一般都认为这只是一种艺术创造,不是真实历史.
苏格拉底哲学的基本要点是,他在批判自然哲学,特别是在批判阿那克萨哥拉的哲学中得出了目的论,在批判智者学派中得出了道德上的普遍原则,而苏格拉底哲学的中心内容是关于建立道德原则的普遍方法.具体来说,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目的论.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研究自然本身转到注重研究社会伦理和人.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柏拉图在《斐多篇》中介绍说,苏格拉底早年也研究过自然哲学,一心追求研究事物的原因.但当这种研究无法帮助他解释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时,他就感到迷惑和不满足.后来听到阿那克萨哥拉讲“奴斯”,觉得很高兴.但研究阿那克萨哥拉的著作后,发现他在解释具体的自然现象时又放弃了奴斯,仍用物质作机械的解释.而哲学所研究的应当是:为什么生成这种东西?为什么能够生成这种东西?这样,苏格拉底在反对自然哲学中提出了自己关于原因的主张,即目的论.在苏格拉底看来,世界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其中有一种支配力量,它使万物成为如此的样子,并且是最好的,这个支配力量就是“好”(“善”).善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概念,是说明事物“为什么”的原因.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中,善或目的具有相同的意思.他认为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追求一种完满性原则,整个世界的万物都具有这样的目的性.这样,苏格拉底就把目的论当成了他的世界观.
用目的论来说明世界,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古希腊哲学正是从苏格拉底开始,自然哲学中决定论的宇宙观为目的论的宇宙观所代替.目的论的提出,在于对世界的统一性,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及自然中谐调的现象等作出哲学上的解释.这种解释力图克服自然哲学中的机械决定论,宇宙运动的循环论,和把精神、意识现象统统归结为物质的组成方式不同的片面性观点,同时也力图克服智者们不重视研究原因,把一切都看成相对的、主观的、可怀疑的错误观点,这在认识史上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苏格拉底对世界统一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理解是错误的,具有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倾向.
在苏格拉底看来,整个宇宙都服从一种目的、一个“好”的原则.这是由于神的存在和神的力量才把世界万物设计得如此之好,如此完满无缺,并且追求着最好的目的,从而使世界成为一个有秩序、有意志,且发展得愈加完好的统一整体.从反对自然哲学的因果决定论,到主张目的论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再到承认作为最高目的的神的存在的有神论,这是苏格拉底世界观的基本面貌.苏格拉底的神学目的论思想,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并对中世纪的哲学和神学,乃至近代哲学和科学都发生过不少的影响,是欧洲哲学史上一个源远流长的重要理论.
美德论.苏格拉底既然把世界归为一种善的目的,且认为这是由神决定的,那么研究自然对人来说就是无意义的,也不会有什么结果,而且,干涉自然的事,就是对神的不敬.这样,苏格拉底就主张从新方向和用新方法来研究哲学.于是,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提出了这样的哲学口号:“知道你自己.”这构成了苏格拉底的基本哲学主张,同时也标志了古希腊哲学史从自然哲学到人学的转变.在苏格拉底的思想里,所谓“知道你自己”就是要把哲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人事和自己的心灵,认识人事中的善和心灵的善,改善人的心灵,从此出发,苏格拉底建立了他的美德论和方法论.
在苏格拉底时代,智者运动使传统的道德观念面临全面的崩溃.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普遍的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如什么是勇敢、美、正义等等.对话者都以这种和那种特殊的事例来回答,均被苏格拉底所否定.他说,我不是要你回答这一种美或者那一种美,而是要你说明美之所以为美,即美自身.所以,苏格拉底所追求的不是关于“美的事物”、“正义的事物”这类具体知识,而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苏格拉底所寻求的“美自身”、“正义自身”,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
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无穷无尽,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
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美德即知识”这个命题构成了苏格拉底关于道德问题的基本主张.它与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相反.在他看来,有了知识,懂得了道德的本性,掌握了善的概念,就必然能够做出符合善的事情.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也就是说,在他看来,现实的、具体的道德行为是矛盾的,具有相对性,既有善也有恶.但道德作为知识则是绝对的、永恒的,因为善的概念的本身,即善之为善,乃是完全的、绝对的善,是不包含任何恶的善.人们只有认识了道德的含意,真正懂了道德,才可以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因此,苏格拉底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在他看来,道德既为知识,而知识、智慧当然是教育的结果,所以道德也是可以教育的.通过教育使人具有道德的知识,了解善与恶的区别,使心灵为智慧所武装,从而成为有道德的人.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这种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伦理思想,后来被安提斯泰尼继承和发展,形成以强调禁欲为特征的犬儒学派;而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乐论思想,则被亚里斯提卜继承和发展,形成主张享乐的居勒尼学派.柏拉图全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体系,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伦理道德要由理智来决定,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在以后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
苏格拉底道德论中还有一个重要思想:人不会有意为恶.他认为道德既为知识,那么有知识,深明大义,自然就会有道德,而无知、愚昧也就无道德而言.但由于愚者无知,虽做不出善事,也不知为恶,相反还会把恶看作善,所以没有人有意为恶.他说,有意为恶的人,较无意为恶的人,还更高尚些,因为前者知道什么是善,故具有为善的条件,而后者则什么也不懂,所以是最无希望的了.
苏格拉底提出的“道德即知识”的思想在伦理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他把道德与认识、知识与行为结合起来,一方面把道德行为知识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又把知识判断和价值判断相联系,这种从认识论和科学上来了解道德本质的做法积极而又有启发意义.但苏格拉底把道德绝对化和永恒化了,当他完全排斥了道德的具体性、历史性和现实性时,也就走向唯心主义了.
方法论和概念论.苏格拉底的道德学说确定了道德就是知识的观点.他认为,道德知识与现实无关,也不以个人感觉和相对的意见为标准.这样,研究道德的问题,首先就必须改善人的心灵,以便应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认识真理.因此在苏格拉底那里,道德的问题就成了真理的问题、认识论的问题.苏格拉底由此引出了方法论问题.
苏格拉底的方法,主要是指讨论道德定义的方法,它有如下这样一些特点:首先,苏格拉底的方法是一种怀疑法.据《申辩篇》中记载苏格拉底的自述,他发现自我的途径与追求真知识分不开.苏格拉底曾到处寻找比他更有智慧的人,他去找了政治家、诗人和巨匠等.经过他一一访问之后,他认识到,所有认为自己有智慧的人,其实并不智慧,反倒证明了苏格拉底是智慧的,而苏格拉底所以能比他们强,不是因为他有知识,而是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识,“自知其无知”.这段自述的哲学意义在于:他认为对于自然真理的追求无穷无尽;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不确定.他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因此,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这样,苏格拉底就确定了“知道自己无知”的重要命题.这个命题中所包含的一个思想,即认识从怀疑开始.在苏格拉底看来,那些认为自己有智慧的人,其实都是独断论者.他认为,人们只有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从贸然的意见中解放出来,从而为接受智慧提供前提.苏格拉底的“知道自己无知”的命题是反对智者学派的,更是反对普罗塔哥拉以个人作为真理尺度的主观主义观点的.
其次,苏格拉底的方法是一种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意见的对立和冲突,从中不断揭露矛盾,克服矛盾,最后达到真理的方法.苏格拉底的这个方法包括四个环节:(1)讽刺.即从对方的意见中引出矛盾,迫使其陷入窘态,或者迫使其否定所肯定的东西.(2)助产术.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他这样解决这个矛盾: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象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这种理论直接产生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回忆说”,也是后来唯心主义“天赋观念”说的先导.从教育思想看,苏格拉底提倡启发式教育法,反对灌输法,有积极意义.(3)归纳.即通过讽刺否定了个别的、偶然的、错误的意见,通过助产术不断找到普遍的、必然的道理,也即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4)结论或定义.即是对找到的真理加以表述,或者加以定义.苏格拉底在这里,从无知开始,经过运用讽刺、助产术、最后归纳出定义.这种方法由爱利亚学派的逻辑推论和芝诺的反证法发展而来.在苏格拉底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就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的辩证法形式,也就是本来意义上的辩证法.
苏格拉底的方法论提出了舍个别而求一般的重要问题.当他引导人们排除所谓主观感觉的混乱、自以为是的意见和个别的偶然的东西时,普遍的原则也就被确定了.这就形成了苏格拉底的概念论.寻找道德的概念,或者说寻找事物的概念,这是苏格拉底的对话和论证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他的方法论是达到概念论的手段.
从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看,苏格拉底的方法己经触及到了人类认识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成为后来的形式逻辑的归纳推论的先声.他的概念论突出地强调认识的相对稳定性和确定性的原则,对后来的形式逻辑的定义学说有一定影响.同时,他的方法论和概念论对于克服智者们中间的某些诡辩论倾向也有一定意义.但苏格拉底的方法论以一般排斥个别,否定事物的相对性和矛盾变化为特征.而他的概念论则把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共性,看成是绝对的、不变的和超验的,从而否定了具体事物的真实性.苏格拉底哲学中的这种唯心主义观点和方法,为柏拉图的理念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提.
灵魂不灭说.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肉体是“多”,它可以聚合和分解;而灵魂是“一”,是单一的东西,没有部分,它不能分散,因而无所谓聚合,所以灵魂不会生灭,它永恒存在.这种单一性的东西不是物质性的“原子”,而是精神性的实体.从哲学思想的发展看,苏格拉底提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区分,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他将早期希腊哲学家们格言式的伦理思想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他以逻辑辩论的方式启发思想、揭露矛盾,以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这一切对哲学思维的发展都有贡献.但他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开始了夸大主体和理性、夸大抽象思维,以哲学唯心主义的神话代替宗教神话的时代.苏格拉底将精神和物质明确对立起来,就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一生从事的学术研究活动涉及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历史学、美学及哲学等各方面的问题,且写下了大量的著作.这些著作很多已失传,但留存下来的也不少.这些留传下来的著作是经过后人大量的考证校勘、编纂整理的,其中当然有讹误、遗漏、不完全、不恰当之处,但这对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思想体系来说并无重大损害,这些著作足以使我们了解他的哲学思想.
“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在知识领域中作过多方面探讨和研究,.他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将科学分成几类:(1)逻辑学,这是求知的工具,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分析法”;(2)理论科学,这是以求知本身为目的的科学,即为求知而求知的科学,它又分为第一哲学、数学和物理学(包括天文、气象、生物、生理、心理学等;(3)实践科学,这是探求作为行为标准的知识,包括政治学、伦理学等;(4)制作(生产)科学,这是寻求制作有实用价值的东西与有艺术价值的东西的知识,如诗学等.
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第一哲学与其他科学区别开来.他说:第一哲学专门研究“有”(或译“存在”)本身,以及“有”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它考察作为“有”的“有”,以及“有”作为“有”而具有的各种属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与其它科学不同,它研究的是客观自然界一切事物的产生、灭亡、运动、变化的最根本、最原始的原因,这也就是“第一因”.哲学是关于第一因的学问.因此,亚里士多德称其为“第一哲学”.“第一哲学”所探讨的就是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特别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在这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很接近唯物主义,且显露出很多辩证法思想;但他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不彻底,常陷于混乱,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动摇徘徊,最后陷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