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凭什么征服中国观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6-07
《摔跤吧!爸爸》取材于印度著名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真实故事,他打破重重阻碍,在印度这个性别不平等的国家中,完成了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并且引发广泛的国际关注。而向来致力于印度公益事业和呼吁男女平等的阿米尔·汗,正是看中了这个特殊的题材,才将其搬上了银幕。
印度女子遭受的苦难是从娘胎里就开始的,许多母亲怀孕后都到医院进行胎儿性别测定,一旦查出是女婴,往往还在母亲腹中就被扼杀。
正如片中表现的那样,马哈维亚为了求子,寻遍了各种民间秘方,还因为连生四个女儿遭到村民们的冷嘲热讽。但马哈维亚没有因此放弃梦想,他决定训练自己的女儿成为摔跤手继承父业,“金牌还是金牌,男女谁拿都一样。”
一开始,两个女儿对父亲的魔鬼训练是非常抵触的,直到她们参加了一场同龄女孩的婚礼。 14 岁的新娘对她们不无羡慕地说:“我倒是希望能有这样的父亲,能为我的未来着想,而不是从小就只让我做家务和烧饭,当我一满 14 岁就匆匆将我嫁给从未见过面的男人,仿佛我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接下来我就要过一辈子与扫帚炉灶相依为命的生活。”
从这一刻起,当冠军已经不仅仅是父亲的梦想了,而是两个女儿为改变自己命运的觉醒。
为了争取参赛资格,马哈维亚甚至大胆的让女儿进行了一场跨性别的男女大挑战,一番激烈的搏斗后,证明她的女儿确实不比男人差。
阿米尔·汗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印度这样一个保守型社会,父亲带着女儿去参加摔跤比赛,是非常大胆的举动,他从这个人物身上看到了一种性别的突破。“不止是他在精神上很强大,他的女儿在这方面也是非常强大的。”
影片的高潮是吉塔向英联邦运动会冠军发起挑战,父亲鼓励她:“你的对手不仅是那个澳大利亚选手,还有那些歧视女性的人!”这番话不仅激发了女儿无穷的斗志,也是在为印度乃至全世界的女性发声。一块金牌改变的不仅是一个女孩的命运,更让无数遭受性别歧视的印度女孩看到了希望。
除了为男女平等发声,影片还将矛头对准了腐败的体育官员和不懂得因材施教的教练,这些都成为女主角夺冠路上的种种阻碍。“ 90% 的情节都很写实,但是我们在电影里仍然需要一些戏剧性。所以教练这个角色是虚构的,不是基于现实原型。”
阿米尔·汗透露,这些情节设置来源于他和运动员之间的交流,“运动员经常抱怨运动设施有问题,相关行政机构存在腐败,协会负责人并不真正关心比赛。他们怨声载道。”
特写—— “印度良心”阿米尔·汗
阿米尔·汗 1965 年出生在印度孟买, 8 岁出道成为童星。后来练习打网球,获得了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网球冠军。 1988 年,阿米尔·汗抛弃网球重回银幕。 2008 年,他凭借电影 《地球上的星星》获得宝莱坞人民选择奖最佳导演奖,还代表印度参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不仅演技了得,阿米尔·汗的电影始终致力于反映印度的社会问题,比如《三傻大闹宝莱坞》调侃了印度教育体系的僵硬刻板,而《我的个神啊》更是犀利地讽刺了印度的宗教愚昧,这次的新片《摔跤吧!爸爸》更是将矛头对准了性别不平等的现实问题。
此外,颇具社会责任感的他还制作了一档电视节目《真理访谈》,内容涉及儿童性骚扰、种姓制度、家庭暴力、非法堕胎等尖锐问题。每一期话题对印度都是一次“地震性”的轰动。探讨虐待儿童一期播出后,阿米尔·汗更是被邀请到印度国会作证,成功令国会通过了保护儿童法案。《时代周刊》因此称阿米尔·汗为“印度良心”。
2010 年,阿米尔·汗获得印度公民最高荣誉之一的莲花装勋章。 2011 年,他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形象大使,呼吁公众关注儿童营养不良问题。此外,他还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印度区大使。
2015 年,阿米尔·汗在纽约参加第六届世界妇女峰会访谈。阿米尔·汗对影视圈这个名利场一直保持着距离,由于他认为印度的电影奖项缺乏可信度,因而几乎从不参加国内的颁奖仪式,就连 2007 年杜莎夫人蜡像馆邀请他去伦敦制作蜡像都遭到他的拒绝,他希望观众应该通过电影认识他而不是蜡像,“展示蜡像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没有时间处理这些额外的事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