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与七录摘的实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10-08
当然是反映了他勤学苦读,认真进取的学习态度。
我国明朝著名文学家张溥幼时读书勤于手抄,张溥抄书并非为了留下来慢慢看,而是抄完读一遍就烧掉,再抄再读再烧掉,如此反复达六七次之多。关于抄写,古人多有论述,如“看一遍不如读一遍,读一遍不如抄一遍”,再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等。和看、读相比,抄是最辛苦的,也是最有效的。
张溥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
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书必手抄,抄毕吟诵即烧掉,如此六、七遍方止,冬夏皆然。因此他的读书室名为"七录斋"。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后改庶吉士。曾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叫做复社,兴复古学,进行文学与社会活动。复社表面是讲学"以文会友",实际是评议时政,并与贵族大官僚斗争的一个政治集团。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张溥名声很大,复社影响甚广。《七录斋集·国表序》载有复社活动的盛况。"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遍及南北各省。执政巨僚由此颇为忌恨。里人陆文声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案未结而溥已故世。
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反对公安、竟陵两派逃避现实,只写湖光山色、细闻琐事或追求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但他在提倡兴复古学的同时,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与前、后七子单纯追求形式、模拟古人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