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本土起源说8:末次冰期对华夏现代型智人的锤炼和华夏文明的诞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华夏本土起源说8:末次冰期对华夏现代型智人的锤炼和华夏文明的诞生

文|黄饮冰

所谓的末次冰期,是指第四纪最后一次亚冰期。根据李四光的冰川理论,末次冰期发生在距今7万年到1万年之间,称作大理冰期。在大理冰期之前,距今24万年到7万年,是第四纪第三次间冰期(温暖期)。在第四纪第三次间冰期,在中国的泛滇黔地区(西南及中南),古猿型智人进化成了早期现代型智人,早期现代型智人演化成了现代型智人,也就是说,在这个间冰期,古人类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进化,完全消失了自己身体上、面貌上、智力上的古猿特征,演变成了一个全新的新人类——现代型智人。

现代型智人演化出来后,第四纪末次冰期就来临了。现代型智人即现代人的祖先,又面临着末次冰期的锤炼。

末次冰期,中国大地上也经历过三次降温。三次降温期,都对从中国迁徙进入高纬度区生活的人口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末次冰期在高纬度区可以看到华夏文明符号,但是却没有延续下去。

一、末次冰期对现代型智人的锤炼

1 、距今7 万年到6 万年,是末次冰期的第一个降温期。 这次降温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印尼超级火山大爆发。超级火山大爆发,火山灰、烟尘弥漫于大气中,遮天蔽日,引起气温突降,影响到中国的泛滇黔地区。这个期间有降温,有大气污染,引发泛滇黔地区的现代型智人向北迁徙。距今6万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以及泥河湾李汪涧遗址有现代型智人类生活(当然还有未发现的北方地区),就是这次北迁的结果,当然还会向东扩散。我认为古胡人就是这个时候向东扩散的。没有离开泛滇黔地区的现代型智人,成为了下一期华夏现代型智人的种源。

距今7万年到6万年,形成了上古华夏现代型智人第一次对外扩张,这次是迎着寒冷北进,所以北进到中国北部为止。那么先期生活于高纬度区和其他地区的现代型智人,在末次冰期前期就被清除了,要么被冻死,要么南迁。所以中国北部也回流一些生活于高纬度区的现代型智人。

我早说过,从青藏高原最后一次崛起运动完成后,中国接受冰期的影响就很微弱,所以末次冰期对中国的影响是很微弱的。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和昆仑山脉、秦岭、大别山的引导,冰期之北方寒流在中国北部是折转向东去的,影响的是中国东部和东南部。

2 、距今6 万年到3.8 万年是一个温暖期。 这正好有利于南北人口的恢复和发展,动物、植物、人类又把生活圈推向了高纬度区,他们会在下一次降温期同样毁灭于低温。中国上古华夏人第一次对外扩张一直持续到这个温暖期结束。这个期间,山顶洞人活跃在北京地区,山顶洞人一直生活到距今1.6万年消失,估计山顶洞人在距今1.6万年也是选择北迁了。

3 、距今3.8 万年1.8 万年,是末次冰期的第二次降温期。 降温同样使得迁移到高纬度地区的动植物大批死亡,幸存者南迁。

4 、距今1.8 万年后气温转暖,并持续升温到距今13000 年。 同样的,动物、植物、人类会把生活圈推向了高纬度区。所以从1.8万年到1.3万年之间形成了华夏上古现代型智人的第二次对外扩张。这个期间大地湾出现了新的文明因素,如大地湾一期陶器就在此间出现。所以我把中国末次冰期的结束时间定在距今13000年,把距今13000年后视作冰后期了。

末次冰期就是这样锤炼着远古华夏人,可见要成人,是多么的艰难。

二、冰后期,这种锤炼也还在继续

在距今1.3万年到1.28万年之间,由于多颗彗星与地球相撞,引起了一次短暂而又剧烈的降温,这次降温发生在距今1.28万年到1.15万年之间,时间跨度1300年。突然的降温使得迁移到高纬度地区的动植物大批死亡,当然也包括人类。

这次降温对中国的影响其实不大,对中国的主要影响还是在东部和东南。这一次就是所谓的“新仙女木事件”,在中国东部陆架海也普遍发现了"新仙女木"事件的沉积记录,中国其他地区却没有,这就证明了我的判断。

这次彗星撞击和将近1300年的降温灾害,对其他地区产生的是毁灭性的打击,却为上古华夏文明再次对外扩张提供了有力时机。上苍一直把这种再兴的机遇赐给了华夏人种和华夏文明。距今1.15万年到9000年,温度再次提升(当然中间也有近200年的降温期,距今10400年到10200年),华夏人种和华夏文明再次开拓到世界。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又有一个小冰期,在这个小冰期,中国上古文明走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国以后的历史,同样与降温纠缠在一起。

三、冰期和间冰期轮回的机制和意义

这种冰期和间冰期轮回是很现实也很残酷的,引起的是人口整体的北进和南迁。每次温暖期都会是这样,中国北部的人口会迁入高纬度区,中国南部的人口会迁入中国北部;每次降温同样会这样,高纬度区的部分残余会回流中国北部,中国北部人口会南迁回中国南部,在泛滇黔地区越过冰期。这种人口的整体南北运动,是由温变引发的,也与人类对温度的适应性有关。经过长时间的生活,人类会建立对温度的适应性,就是各地区的人类会有各自的适温区,温变导致他们的适温区南北移动,人口也会随之南北移动。

问题是,温暖期进入高纬度区容易,但寒冷期南迁不一定都能回中国,这是葱岭(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沙漠阻隔的结果。北亚的环境是脆弱的,北迁人口进入北亚之后,人口大部就会转入欧洲,这是北迁入高纬度区的人口的宿命,在冰期他们不可避免地灭亡于欧洲、西亚、中亚和南次大陆,有些有幸进入到了非洲,就相当于进入到了地狱,他们与现代文明无关。

这种模式,也决定了在其他地区形成的非华夏人种,在降温期有幸进入中国,也难以形成优势族群,一些进入华夏的异族,不是被教化,就是被诛杀和驱逐。

四、以陶器和稻种为标志物,华夏文明起源于距今2.1 万年

以陶器和稻种为标志物,华夏文明开启于距今21000年左右,在距今14000年左右华夏文明的初创工作基本完成。这个最早的文明起源地在中国的南方,如湖南道县的玉蟾岩、江西万年的仙人洞这些地方。文明北传,引导北方大地湾一些地方进入文明时代。

早期的华夏现代型智人,我是分成三种的:华尼人(古华人)、胡尼人(古胡人)和华尼安人(古安人)。

1 、玉蝉岩——古华尼人的文明薪火

湖南道县玉蟾岩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遗址,距今10000年以前的文明遗址,从其陶器来看,玉蝉岩遗址可以追溯到距今2.1万年,因为玉蝉岩的陶器可以断代到距今2.1万年——1.4万年;玉蝉岩的古稻种,可以断代到距今1.8万年——1.4万年。

玉蟾岩发现的古栽培稻尚保留野生稻、粳稻、籼稻的综合特征,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稻种标本。依据我的判断,玉蟾岩的稻种,很可能是旱稻种。

从玉蟾岩,可以看到人类从取食向产食演变的全过程,也可以感受到文明的萌生过程。

采集——玉蟾岩发现最古老的猕猴桃、梅果实标本。

狩猎——玉蟾岩有天鹅、鸳鸯等72种鸟类遗骸。

手工业——玉蟾岩发现最早的陶片。

渔捕——玉蟾岩发现大量的掉尾端的螺壳化石。

农业——玉蟾岩发现最早的古栽培稻种子。

玉蝉岩与两湖地区的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联系,表现在耕作方式上。玉蝉岩出土了锄形器,这说明玉蝉岩是锄耕方式的发源地,而从城背溪文化一直到石家河文化,锄耕一直是传统。

2 、仙人洞(吊桶环)——古胡尼人的文明薪火

仙人洞陶器,断代距今2万年到1.9万年

仙人洞遗址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大源盆地小荷山山脚。吊桶环与仙人洞相距1000米,是屠宰场。

万年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因旧县城处万年峰之阳而定县名为万年。2012年,考古学家在中国江西省的仙人洞遗址发现了最早的陶器,仙人洞陶器的断代时间为2万年到1.9万年前。

我为什么把万年仙人洞视作古胡尼人的文明遗址呢?因为仙人洞上层早段出土的素面陶与广西桂林发现的素面陶在陶质和制法都表现出基本相似。类似于仙人洞的早期绳纹陶和编织纹也已经在中国尤其是华南地区有多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遗址中被发现。从陶器上看,万年仙人洞与南岭南的陶器关系紧密,说明玉蝉岩人来自华南地区,而我是把古胡尼人的起源地视作是南岭南的广西北部地区的。

万年仙人洞的栽培稻种的断代在距今1.2万年—1.4万年前。  仙人洞、吊桶环古文化遗址是现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之一。

值得强调的是,刻符记事可能也源于仙人洞。在仙人洞出土的鱼骨镖上,刻有大量的记事、记数符号,所以仙人洞是中国最早的刻画符号发现地之一。刻画符号即是中国文字的萌芽。

东部和东南的稻作文明,如河姆渡、良渚等,源头可以追溯到万年仙人洞。

3 、大地湾(距今6 万年到1.3 万年)——古华尼安人的文明薪火

大地湾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是中国黄河中游最早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于约距今60000至4800 年。

大地湾第1—3文化层形成于距今60000至20000年,地层中仅发现石英砸击技术产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层距今20000至13000年,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体数量上处于从属地位;第5文化层距今13000——7000年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第6文化层距今7000——4800年,主要文化遗物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在大地湾,现代型智人依次经历了原始狩猎采集、发达狩猎采集、原始农业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农业四个经济发展阶段。大地湾既是中国北方西部率先使用彩陶的地方,又是北方西部最早产生农业文化的地方。

以前已经说过,大地湾原居民是距今60000年从南方西部和中部迁移而来的古华尼人。在大地湾,华尼人与少量的北方遗留人口形成了大地湾1——3层文化(距今60000年到2000年),在这个期间大地湾的华尼人与北方遗留人口融合,演变成了即带有欧罗巴人特征(浅肤色,高鼻梁、深眼窝)又带有华夏人种特征(黑头发,黑眼睛)的华尼安人,大地湾1——3层文化是华尼安人的文化;在距今20000年——13000年,南方因素继续注入大地湾,所以大地湾出现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但南方因素处于从属地位,所以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体数量上处于从属地位。我说的南方因素主要是指陶片。这个判断与气温变化也是一致的。这个时期大地湾主体族群依然是古安人;在距今13000年——7000年,南方因素成为主体,所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这个期间华尼安人迁出中国进入北亚和欧洲了,华尼人成为大地湾的主人;距今7000年——4800年,大地湾的华尼人演变成了华尼夏人,也就是古夏人,所以文化特征就是“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了。

根据新的材料,2018年8月22日,从山西泥河湾旧石器联合考古队传来消息:经过2年多的辛苦调查与考古发掘,考古队在大同市云州区李汪涧村南发现并发掘了李汪涧遗址。该遗址属于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中到晚期的过渡期,是现代人类起源的重要节点,联合考古队负责人李军(山西大学考古系教授)称:遗址上层文化的光释光测年数据为6到3.8万年或与之相当,地质年代应属于晚更新世中晚期。甘肃秦安大地湾与陕西云州李汪涧出现现代人型智人的时间点几乎同时,证明两地均属于泛滇黔地区现代人型智人北迁性质。

黄饮冰2018年9月1日星期六。  

  附表:距今 70000 年到 4000 年地球气温变化表

  70000 年—60000 年      距今70000万年前,印尼超级火山爆发,引起地球气温下降,末次冰期来临。火山灰遮天蔽日、有害体对大气产生污染,引发中国南部人口向北、向东迁徙。

60000 年—38000 年     气温上升,进入温暖期。引发人口北迁进入高纬度区。

38000 年—18000 年      温度下降,进入寒冷期。引发高纬度区动植物和人类大批灭亡。幸存者南迁。距今20000年,陶器在玉蟾岩和仙人洞诞生。华夏文明萌芽。              

18000 年—13000 年      气温转暖,进入温暖期。引发人口北迁,中国北方人口进入高纬度区,中国南方人口进入北方。原始栽培稻在玉蟾岩和仙人洞诞生,人类向农耕文明迈进。

13000 年—12800 年      多颗彗星连续撞击地球,导致地球降温,随后发生新仙女木事件。

12800 年—11500 年      温度下降,进入1300年时间长度的寒冷期,即新仙女木事件。引发高纬度区动植物和人类大批灭亡。幸存者南迁。中国北方人口南归和东迁。 

11500 年—9000 年       气温上升,进入温暖期。其中在10400年到10200年这200年期间发生过短暂的降温。冰后期第一次洪水大泛滥期。

9000 年—8000 年        温暖期的气温稳定期。人口和文明恢复、发展。

8000 年—6000 年        高温期。洪水大泛滥。

6000 年—5000 年       降温期。距今6000年,鲁西南地区发生一次地震,引起海浸消退。距今5600年到5300年,进入小冰期,洪水和海浸彻底消退,平原显露,沼泽和湖泊在平原上密布。

5000 年—4800 年        气温回升,温暖期。庙底沟二期出现,龙山文化显现端倪。

4800 年—4600 年       传说中的天雨期,天如同破了一样,大雨瓢泼。产生女娲补天神话。原因可能是水质彗星在晋南、河北南部与地球相撞,带来天雨。刚出现的龙山文化遭到毁灭。

4600 年—4200 年        温暖期。中原文明兴起。南方文明衰败。

4200 年—4100 年        炎热期。尧舜禹时期。天气炎热不下雨,但是洪水和海浸长达20到30年不退,鲧治水9年不成,大禹治水13年。原因是高温引发西部冰川和海上冰川快速融化,形成冰融性大洪水和大海浸。

4100 年—4000 年        公元前2070年,夏后朝建立。

黄饮冰拟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曾用网名楚天孤客,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者华——华夏文明的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本土起源说》、《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追踪夏后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