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很爱女儿但情绪急躁,爸爸不懂体贴共情,女儿抑郁焦虑自我伤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啊漫老师_催眠抑郁恐惧双相、焦虑强迫惊恐!

一个初中孩子,抑郁焦虑!

以下是妈妈的描述,

孩子这近几年睡眠都不太好,经常做噩梦,常说老梦到有人追杀她,有鬼追着她。

孩子进入初中后,首先发现孩子性格习惯跟小学变化大,觉得是青春期到了,有些叛逆,最先体现的是学习上心不在焉,生活习惯越来越邋遢凌乱。

亲子关系越来越不好,几乎每天都有争吵,当时我自身学习不够,跟孩子沟通不好,我越来越焦虑,每天心神不宁,总觉得她有事儿,唠叨也多。

发现情况很不对是在初二下学期,那次是要月考,早晨出门前我又催孩子带手表,结果发现她又给丢了,我情绪不好,我们吵了几句。

孩子生气冲出门外,不小心摔倒了,我赶紧跑出去扶孩子,偶然间发现孩子左手臂有数十道刀片划痕,我很震惊,第一次发现她有自残现象。

后来带孩子去医院心理科,诊断为抑郁焦虑,焦虑稍重于抑郁。

1.妈妈爱孩子,却让孩子感觉到无能和自卑!

妈妈一直觉得原生家庭和睦,觉得和外公外婆关系好,成长也算顺利,没有明显创伤。但仔细回顾,才发现她小时候其实一直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如周围人的父母那么疼孩子。

所以轮到她自己做母亲,她总想着格外疼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对孩子有太多的包办和替代,生怕孩子饿着冻着,生怕孩子这不会那不会,生怕孩子受欺负。

可是在包办和替代中,既包含了温暖和体贴,也包含了剥夺和削弱,剥夺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削弱了孩子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总是被包办和替代的孩子,容易变得自卑和无能!

因为他们很少有独立完成事物的机会,很少获得成就感的肯定,跟同龄人比起来,他们什么都不会。

即使有能力,父母也会替他们完成,让他们感觉到自我不能实现,感觉到无能。

所以妈妈的过度保护和包办,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建立是一种挫败!

不敢面对生活,恐惧未来,是因为潜意识深处总被挫败感缠绕,挣脱不了!总感觉自己没有长大,总感觉自己需要被照顾!

孩子跟妈妈在一起时间特别多,在心理上很依赖妈妈,但同时又害怕妈妈。

因为孩子感觉妈妈要求高,爱挑毛病,管得多。跟妈妈待在一起感觉到紧张,很多心里话不敢跟妈妈说,怕被妈妈责备。

2.妈妈的情绪,给到孩子太多攻击和伤害!

孩子小学时,妈妈可能当时也有严重的抑郁倾向,情绪不稳定,脾气急躁,容易愤怒攻击,吵孩子很多,给到孩子伤害。

孩子抑郁以来,也才发现孩子的伤。

二年级时学校要求背诵千字文,妈妈觉得孩子一直拖拉,在回家路上就忍不住边走边吵孩子,孩子感觉很受伤。

三年级期末考试领通知书,回家后妈妈问孩子通知书,孩子说找不到了,妈妈觉得孩子习惯变差太邋遢,就对孩子发脾气摔杯子,还把孩子的书撕了,孩子感觉吓坏了。

初二学习成绩下滑,妈妈的过度催促和焦虑,也无形中给到孩子太多压力。

虽然妈妈开始反思和后悔,但孩子内心承受的伤却也是实实在在的。

父母对孩子粗暴的教育,是毁灭性的破坏力,是关于死亡的深刻体验。

在孩子的教育中,可能十次鼓励和陪伴,也未必能修复一次暴力方式带来的毁灭性伤害。

“撕掉书”的破坏性暴力行为,让孩子感受到关于死亡的毁灭性体验,撕掉书,就是撕掉了孩子的灵魂!

你攻击孩子,孩子就可能攻击自己!你毁灭孩子,孩子就可能毁灭自己!

3.爸爸习惯承受和顺从,不懂体贴和共情。

奶奶很能干但也很强势,爸爸从小是在奶奶严格说教中长大。

面对强势的妈妈,孩子要么承受顺从讨好,要么对抗远离回避。而爸爸就是顺从承受的那一类孩子。

爸爸从小比较听爷爷奶奶的话,服从性很强。爸爸比较老实古板,不太会开玩笑,思想也比较传统固执。

妈妈性格比较要强,妈妈和奶奶之间由于生活习惯和为人处世方式的不同,常常会有一些矛盾,爸爸也不太会在妈妈和奶奶之间斡旋。妈妈在跟奶奶长期相处中积压了不少的委屈情绪。

爸爸通过道德化、合理化来承受和顺从奶奶,隔离自己的情感,觉得奶奶说的都是对的。

所以爸爸无法感受和顾及自己的情感,就更不能理解妈妈的委屈,也不能理解孩子压力和焦虑。

奶奶对爸爸的教育主要是以打骂为主,爸爸跟奶奶一样,也是经常吵孩子。

初二因为一件事,爸爸动手打了孩子。本来就不是很亲近,这件事情之后,孩子与爸爸之间关系更是恶化,状况很不好,孩子经常提起,感觉很受伤。

随着孩子问题的暴露,爸妈在教育孩子观点上有很多不一致,很多争辩。

爸妈的争辩和矛盾,也会内化成孩子的矛盾,孩子不知道该听谁的,不敢暴露和表达,变得压抑。

抑郁恐惧、焦虑强迫的处理主要有这几部分:处理潜意识影响事件和因素;处理情绪;学会与症状相处;建立适宜的改善行为模式。 

啊漫老师:

累计数千严重心理障碍案例实例,保存大量心理催眠实录,包括视频和文字,实战型心理障碍催眠专家。

专注及擅长领域:

抑郁、恐惧、双相情感障碍、焦虑、强迫、惊恐发作;学生社交恐惧症及学校恐怖症;学生抑郁自残不上学;亲子关系疗愈;恋爱/婚姻关系疗愈;心理催眠技术与疗愈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