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斜杠青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8
        前段时间,突然有一个新名词很流行:斜杠青年。

        什么是斜杠青年?

        这个词来源于英文“Slash”,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中提出的概念,意思是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他们可能有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而在工作之余会利用才艺优势做一些喜欢的事情,并获得额外的收入。

        像我自己喜欢的刘若英,她就像是一本书,井柏然这么评价她:

        “她的成长经历、爱情故事、事业起伏……构成了每一个章节,累积成她的智慧与厚度。有一个词叫‘斜杠青年’,歌手/演员/作家是刘若英的‘斜杠’,在电影《后来的我们》上映后,她又多了一个斜杠——导演。”

        斜杠优势是一方面是为了赚钱,另一方面是纯粹享受第二职业带来的成就感。不管做什么,你最好有个备用计划。副业带来的第二份收入不仅能补贴家用,还弥补了升职无望或面临减薪的职场缺失。即便我们真的失业了,新工作还能继续支撑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获得新技能,建立新人脉。如何推开斜杠之门呢?因为斜杠的服务对象绝大多数是“别人”,不是自己。所以最能激发创业灵感的,还得是日常工作。大多数斜杠家的副业都是从他们全职工作中的一部分或分支发展起来的。斜杠成功的关键因素:启动成本较低、上升空间较大、能适应全职工作、没有固定时间段的束缚、做起来很有趣,其中最重要一点是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如果你还不确定什么最感兴趣,那就问自己让你做一件事情,你不计得失,还会去做,就可以了,如果暂时找不到,可以接着找。

        成为斜杠青年,意味着“自己有能力赚多份钱”,所以这个身份特别受刚入职场的年轻人青睐。在互动百科里,关于斜杠青年的词条引用了这样的调查数据:“在对国内18-25岁人群的调查中,有82.6%的年轻人想成为‘斜杠青年’。”有八成多的年轻人想要成为斜杠青年,这真是一个激励人心的数字啊!

        可是,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斜杠青年呢?

       

        斜杠=兼职?

        我翻了网上关于斜杠青年的介绍:在大多数报道里,成为斜杠青年的方式是兼职接活儿。

        这让我想起我上大学时,虽然没有“斜杠青年”这个词,但是有一个哥们放在今天应该完全是斜杠青年的标准:他在学校旁边租居民楼房间做日租房,还在校园里代理售卖移动电话充值卡,同时也在学校推销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的信用卡。

        我记得有一次,他被邀请去一个活动演讲,他的自我介绍内容包括:目前经营业务横跨房地产、通讯和金融三大领域。

        放到今天,这哥们应该是斜杠青年了吧?

        可是如果有多个兼职就算斜杠青年的话,我觉得他们都比不过我们村里东头的王大爷。

        王大爷,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斜杠老年:搬运工\瓦工\烧炭工\除草匠\街头棋手\门卫\环卫工……如果有必要我还能列举出大爷更多的斜杠。

        如果我们把追求多元的职业体验\兼职收入作为成为斜杠青年的努力方向的话,我觉得这可能会是很多人的大坑。

        尝试各种职业,就能锻炼各种能力,又在有多个兼职的情况下,所谓的锻炼能力,只是“能力假象”罢了,更多的只是经历了一下而已。

        我承认,对于没怎么接触过社会的人而言,接触一下社会各行业是有好处的,毕竟直接的生活经验很重要。但是,我反对的是:把原本只是开开眼界的事情,变成应该多兼职,并以此作为斜杠青年的标准。

        换句话说,我们因果倒置了:斜杠青年应该更多是自然的结果,而不过追求多元的结果。

        斜杠是结果,不是原因。

        如果盲目地要做斜杠青年,追求所谓的多元生活,那我们很可能是在追求成功的路上绕了一个大弯。

        想一想,在今天这个人才高度流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时代,竞争越来越激烈,你必须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话语权。不明白这一点,盲目追求兼职变现,表面上看是在提升能力,其实都是肤浅地拿时间直接变现而已。

        在这一点上,我们和村里兼职的王大爷,没有一点差别。

        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你把宝贵的时间用在肤浅的兼职变现上,那并不是多元与提升能力,只不过是自己控制不住虚荣心和金钱诱惑罢了。事实上,很多事情表面看是好事,往深里想,可能不是件好事情。

        斜杠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一个人,活成一个队伍。你可能会觉得:哦,这么说我还是心无旁骛,专心学习专业知识好了,其他的事情我就不管了,我要专注到极致。

        如果你这么理解,那又错了。

      我觉得,比成为斜杠青年更有价值的是“具有超人般的抗压能力”比较符合现状。可以完成很多无法完成的工作,一个人活成一个队伍。比如我一个人要负责主题策划、音频录制、内容审核、留言审查、新客户挖掘、老客户维护、新内容开发、宣传文案策划……

        我全力投入,把一个人活成一个能够随时完成「侦查」、「设伏」、「狙击」、「围点打援」各项能力的队伍之后,我自然就成了斜杠青年。(当然,我觉得我更应该注意身体,要不然就要成为省略青年了。。。)

        当然想要做到极致,不是说只学某个专业的知识就够了,而是要学习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所有核心能力。这一点,一定是突破专业的。

        我想说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想要做到极致,恰恰要学习“无用之用”!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哪些“无用”对你有用?

        例如英国有一家保险公司,要在非洲的热带平原上修建一座写字楼。在这个气温白天高达40度而晚上可以下降到5度以下的地方,公司对建筑设计师提出的要求是:建筑外貌迷人、功能一应俱全,但是不准使用空调设备!

        在热带建写字楼不允许用空调?!

        这个问题对于绝大多数专业建筑师而言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建筑业的解决方案最终来自生态学。

        一个懂生态学的建筑师联想到了热带地区的白蚁能够常年将蚁穴的温度精确地控制在30度上下。结果,他不仅完成了这个建筑任务,还开创了建设设计的全新领域——“自然拟态工程”,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

        所以,想要做到极致,恰恰要学习“无用之用”。

        你可能会困惑:“无用”的事情那么多,我到底应该学习哪些无用的知识呢?

        在我看来,各种表面上看起来“无用”的不相干知识,最后在底层都会联系起来。

        比如,你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就会对历史感兴趣,也一定会研究到地理和人类文化,而研究人类文化,就一定会进入心理学和传播学的领域;而如果你对外语感兴趣,也会从语法学习到研究语言产生、文化变迁等。

        一旦你的研究深度达到底层规律的层面时,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干的问题,都会在底层盘根错节地联系起来。

        当然,对我们而言,最宝贵的资源是时间和精力。我们无法穷尽这个世界的奥秘,那么就在我们的兴趣和能力圈中,去找一个突破点,深入下去和这个世界连接吧。

        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能力,我们就会发现,想要实现这种突破与连接,需要完成三门课程:

        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我们的学习就好像士兵训练踢正步、瞄准和射击执行能力,专业能力和结构能力都应该学。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投入了80%的时间学习执行能力,投入20%的时间在不完全地学习专业能力,而几乎没有投入时间到结构能力上。然而,二八定律告诉我们:20%的知识决定80%的结果,你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结构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上。

        愿你我都幸福,做个精致的斜杠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