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怎么办?(心理咨询师曹泽能点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家长:近来,我家孩子很容易发脾气,在学校,同学不小心说他一下,孩子就有很大反应,与同学起争执;在家里,父母没有顺他的心意,他就火冒三丈,与父母吵闹,说我们不懂他、不理解他,甚至还离家出走。请问我们该怎么办呢?

珠海市帮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心理咨询师曹泽能:家长您好,首先,我们要理解情绪的含义。所谓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与感受,也就是说,面临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同一个人也会在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情绪。人最基本的情绪有三种:喜、怒、忧。当眼下发生的现象与人的预期意识相似,这时人会产生喜悦情绪,如果相反就会产生愤怒情绪,如果模糊不清就会产生忧虑情绪。您家孩子容易发脾气,说明外界事物的发生发展,不符合他的预期意识。

  其次,我们要分析情绪的逻辑。情绪逻辑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某事件为因,第二阶段以人对该事件产生的情绪为果,第三阶段再以第二阶段产生的情绪为因,以对待这个情绪的态度和行为为果。

  打个比方,某同学不小心误会了您家孩子,这属于第一阶段;您家孩子被误会了,产生生气的情绪,这属于第二阶段;因为很生气,人的气场就会受阻,为了让自己的气顺一点,您家孩子就选择出手教训那同学,这属于第三阶段。也许中途那同学向您家孩子道歉,但可能还不足以平息、理顺您家孩子所生的气。

接下来,我们再看那同学的情绪逻辑:您家孩子动手打了他,这是第一阶段;那同学主观体验也很不爽,因为他认为自己是无意的、无辜的,而且也道了歉,但还是被“KO”,感到欺人太甚,这是第二阶段;因为心里不爽,也有气被堵塞,为了释放这种不舒服、不平衡的情绪,因此选择了“以牙还牙”,这是第三阶段。

 于是双方就会发生争执,令矛盾升级,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以至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我们复盘时会发现,很明显,情绪逻辑会让一个人走向别人看来明知是错误的道路上。所以,当我们回归理性置身情绪逻辑三个阶段的时候,分别需要认真思考的是:一则对发生的事件,我们应该产生怎样的情绪?二则对产生的情绪,我们应该用什么态度去对待?三则对于产生的情绪,我们要表现出怎样的行为方式?

  最后,我们要明白情绪不讲“武德”。当人滋生情绪时,会伴有同时进行的肢体行为及心理反应。在人陷入情绪状态时,其理性会大大降低;当陷入极端情绪状态时,其理性基本为零。也就是说,情绪是一种能量,该来的时候自然会来,该走的时候自然会走,不讲道理、无关修养,如同你想安慰丧失心爱之人的人不要悲伤,你想告诫中了彩票巨奖的人不要喜悦,这完全没有可能。

  当两个人有矛盾、发生争吵时,其基础原因在于一方没有照顾到另一方的情绪。反之,作为调解员首先要做的不是立刻评论双方对错,而是想办法先让双方的情绪平复下来。心理咨询有一种方法叫“森田疗法”,就是顺应情绪,先让情绪感受安全舒服了,情绪就会自然放松,状态就会比较平稳,就会顺应认知与逻辑,让双方的利益互相平衡而又各取所需。

  然而,不少父母的做法恰恰相反,越是在孩子有情绪时越要“谆谆教诲”,甚至企图以自己的“大情绪”去强压孩子的“小情绪”,轻则孩子会“左耳进右耳出”,重则孩子会气上加气、离家出走。这时,孩子当然会说:“这样的父母不理解我!”

  建议:一是,要理解您家孩子的情绪逻辑属于一种不成熟的自我保护。当前您家孩子可能会按自己的情绪逻辑“出牌”,不会在乎别人的感受,很难对别人感同身受,但会尽可能让自己掌控与别人相处的节奏。换而言之,当别人不顺从他,或别人惹他生气时,他会采取自己认为可以的行为方式出击,甚至不计成本与后果。

  二是,最大限度保证孩子和同学的人身安全,这是原则与底线。如果担心孩子再和同学起争执,要叮嘱孩子一定不涉及器械,同时提醒班主任老师多加严管;如果孩子离家出走,也要做好防范措施,或悄悄跟在他身后,或通知物业保安不要放行,不但要注意孩子别冲动,也要注意孩子别被坏人利用。

 三是,不要再刺激孩子情绪,如果担心劝诫,说不到点子上,可以不说话,只需要用温情、理解的眼神看看他、陪伴他。

  四是,如果可以的话,让父母或他自己离开冲突现场。例如在他的房间,父母就要及时退出来。当人离开原来情绪愤怒的现场,会适当降低愤怒的情绪点。

  五是,先不要着急去处理冲突,最好先问问事情的详细过程,千万不要先入为主。要认真、耐心地听他诉说。同学到底说了什么话,会让他愤怒?他的敏感点在哪?他是怎样理解的,才会出现如此愤怒的反应?作为家长,先要感受孩子的情绪,充分理解他,理解他的愤怒不是无缘无故产生,一定会有背后原因,而不是乱发脾气。当然,也不要打断他的表达,他在叙述的过程中,也会释放一部分负面情绪。

  六是,待他情绪稳定一些后,再适当与他一起分析,积极引导他。也许,他还会利用他的片面认知思维与大人“理论理论”,这个时候,我们也不需要一定强调他听从。家长可以说“站在你的角度上,你这样处理可能是不错的方式,但是不是你的‘最大利益化’处理方式呢?你或思考思考,我们改天再聊。”

 七是,父母不要急于求成,心里要有一个预期。孩子的认知调整与完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添加他的思想负担,不要让他产生对立的认知与情绪,要允许他表达不同意见,哪怕这个意见是明显错的。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关爱,尽可能让孩子生活在一个相对宽松与理性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