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两点,爱和尊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一跳解千愁”?

前不久,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帖子,内容触目惊心,如果全部属实,那我们即将看到两个努力自救的“孩子”,最后走上绝路的故事。

在帖子中没有提及主人公的姓名,为了方便叙述,我们暂且称他们A和B。

A和B是两兄弟,他们从小到大都很优秀,是周围人眼里“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一切也都非常顺利,工作不错、经济宽裕、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堪称“人生赢家”。

但是谁也没想到,前后不过几年,他们都选择跳楼自杀了。

而起因更让人费解。

先出事的,是弟弟B。

在他女儿8岁那年,按照当地风俗要摆一次喜宴。

因为B和妻子从结婚开始就跟B的父母一起住,家里大事小情也都是父母在管,所以喜宴也是由老两口操办的。

可在仪式当天,B和妻子就懵了。

司仪给B一篇“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稿子,要求B抓紧时间背下来,一会儿他们一家三口要在台上当众给B的父母磕头,声情并茂背出稿子的内容。

这个环节B事先根本不知道,再加上当天他和妻子请了不少相熟的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既怕影响不好,也不想伤到女儿的自尊心,就跟父母商量,看能不能换一种感恩方式。

然而,父母非常坚决,直接威胁他: “我们怎么说,你们怎么做就行,要么就是逼我们去死。”

B一听就崩溃了,直接冲了出去:“你们不用去死,别后悔就行。”

随后,B就跳楼了。

经过警方调查,B为自杀,并根据他的文字记录判定B得了抑郁症。

按理说,身边至亲发生这样的事,大多数人会反思一下,以免悲剧再次发生。

可是,几年后,哥哥A也出事了。

A同样有个女儿,从小成绩非常好。高考后,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211大学。

这时候,他的父母找上门,要求A去说服弟媳妇放弃B女儿的抚养权,并把户口落在A的名下,生活费老两口出。

他们理由是:

▪  弟媳妇要再婚,孩子以后改了姓,小儿子的“根”就断了;

▪  A的女儿很优秀,抚养侄女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A一听就拒绝了,在他看来:

▪  弟弟去世,本就有父母的原因,家里根本没有立场争夺抚养权;

▪  孩子跟亲生母亲在一起,才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  孩子处在青春期,平时接触不多,自己没有精力也没有信心把侄女养好。

这话合情合理,但老两口认为A在找借口,直接跑到A的单位大吵大闹。

A 无奈之下,跟妻子办理了离婚,把离婚证拿给父母,说自己现在就是个单身男人,不可能抚养侄女。

事已至此,普通人也就放弃了。

然而,A的父母直接威胁他,如果A不听话,他们就闹到孙女的大学去。

A听了之后,一句话没说,拿了外套就出门了。

不久后,就传来A跳楼自杀的消息,如同多年前的弟弟B一样。

因何走了绝路?

看到这,很多人疑惑: “作为成年人,明明有很多成熟的办法能解决问题,为什么非要钻牛角尖,怎么不为自己的家庭想想?”

是啊,何以至此呢?

请记住这个问题,这可能是这个时代最困扰作为孩子的我们,也是作为父母的我们的问题了。

如果解不开,那我们,或者我们的孩子,有可能带着原生家庭的伤痛,一生都无法突围。

我们说回A和B的故事。

其实,在他们看似顺遂和光鲜的生活背后,是他们疼痛且无助的成长历程:

青春期前,他们连选择穿什么衣服的权利都没有,每天必须由母亲指定穿什么。

鞋子放哪、书本摆放、牙膏从哪里挤,甚至吃饭吃多少米,吃哪些菜,都需要遵守父母定的规矩。

学习上父母全权把控,比如作业上的每个字都要整整齐齐,对准下划线写。检查不过关,就重写。

他们不能有任何反抗,稍不顺从,就是一顿揍。后来他们长大了,父母打不动,就改为言语侮辱,什么难听说什么。最温和的话是:“我辛辛苦苦养你们这么大,你们必须听我的……”

高中时,他们成绩足以上重点高中,但父母勒令他们就读离家最近的普通高中。以至于后来A读了大专,B读了当地师范院校。

兄弟俩毕业时,老两口也即将退休,对他们更是严格管控。两个人的妻子都是父母层层把关和考验之后,才“批准”结婚的。

在A跳楼前,老两口还在强调作为孩子要孝顺父母, “ 顺”才能“孝”。

A去世后,妻子整理房间,发现A留下一封信,信中说,自己有多年的抑郁,在享受天伦时自行治愈,在面对父母时生根发芽,几十年就这么拧巴地过着。

自己想过某一天会用这样的方式对抗父母,为妻女的后半生留下生存的余地,只是没想过那一天会如此近。

在《我们的内心冲突》这本书里有句话: “所有绝望的本质都是对无法成为自己的绝望。”

A和B从小到大,事事听命于父母,没有时间安排的自由,没有发展爱好的自由,没有学业选择的自由、没有婚恋择偶的自由……

父母的命令贯穿了他们的一生,安排了他们的一切,不允许他们犯错,甚至不在乎他们的面子。

孩子天然忠于父母,面对父母的“全然付出”和传统观念里的“孝顺”,他们根本无力抵抗,只能被“绑着”妥协。

妥协意味着“自我”的萎缩,意味着要承受“无法成为自己”的痛苦,也意味着要接住父母的情绪。

而当孩子的痛苦积攒到一定程度,一个小小的火星,就能引爆他的负面情绪,爆发强烈的攻击性。

如果因为对父母的忠诚无法惩罚父母,那么就会攻击自己: 我把自己毁了,就跟你两清了。

这种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式的爆发,不仅发生在已成年的A和B身上,更多发生在未成年的孩子身上。

比如,14岁的女孩彭可欣(化名),已经有了自残行为,却被妈妈认为那是女儿“威胁我,跟我要手机”。

直到女儿被诊断出重度抑郁症伴有双向情感障碍,才不得不相信女儿真的病了。

比如,那个因在教室玩扑克被请了家长的14岁男孩,让气呼呼赶来的母亲扇了两耳光,默立2分钟后,转身从五楼跳下,不治身亡。

比如,那个跟同学闹矛盾的17岁男孩,妈妈一边开车一边责骂他,孩子愤懑之下冲出汽车,跳桥身亡。

这些孩子用一种极端惨烈的,堪称毁掉自己人生的方式,从父母那里扳回了一局。

而这种结果,哪个父母都无法承担,余生唯有悔恨。

怎么做

才能预防及避免?

我想,即便说到这,还是会有这样的声音:

“也不是什么塌天的事情,说出来一家人想想办法,不就解决吗?”

这也太脆弱了,一点抗压能力都没有!”

“死都不怕,还怕面对父母吗?”

“任何事都不值得付出生命的代价!”

……

这些道理说得都对,但家庭教育的本质是人格渗透,压死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绝不是父母那句“你必须听我的,不然就是逼我去死”、也不是扇在脸上的几记耳光,

而是如同山一般,每天压在孩子身上,让他们喘不过气的不认同、被忽视和被操控。

我们很难否认一个真相,很多父母以为:我正在为教育出一个真正优秀的孩子而努力。

而实际上做的却是: 我正在为教育出一个我认为优秀的孩子而努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是真正为孩子好,让他找到自己呢?

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里讲述的一个故事,我们也许能寻找到答案。

晓航有一对高知父母,父亲是大企业的高管,母亲是某重点大学的教授。

他从一出生,父母为了培养他良好的学习习惯,就给他制订了详细的的作息时间和行为规范,如果他不听话,父母就会提出批评,生气了也会打孩子。

开始晓航每天都还能按照家长的规定去做计划中的每件事,成绩也不错,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晓航性格越来越变得叛逆,成绩也越来越差。

后来,晓航开始沉迷电脑游戏,父母觉得这样影响学习,与他起了不少冲突。

为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父亲就带着他去打篮球,熟悉了之后,晓航开始迷恋篮球;家长又觉得这样打球影响学习,就拦着不让他去打篮球。

回到家的孩子很快又陷入了网游的痴迷,要是被强行关机了,晓航就躲在卫生间玩手机......

几经折腾,孩子勉强考上了大学,报了个父母选的专业,到外地上学了。

离开父母监督的晓航,犹如脱缰的野马,天天沉浸在网吧里,落下了不少课程,甚至被学校劝退......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为孩子付出了无数心血,他却成了这个样子?

是啊,他们不明白,虽然他们主观愿望是好的,可在客观上却剥夺了孩子的“自我”。

尹建莉老师对前来找她咨询的晓航母亲说,上大学前,晓航只是因为父母的支撑,才能勉强应付学业。

高考几乎耗尽了他原本不多的能量,一旦离开家,远离父母的操纵,又面对不喜欢的专业,他肯定无力管理自己,心理和意志出现崩溃,陷入半瘫痪状态,这种情况并不意外。

母亲很难相信,却也不得不相信。

而改变就从相信开始。

她先是跟晓航积极沟通,剖析了自己和他父亲这么多年来在教育方面的失误,给孩子道歉。

接下来放弃了对孩子的控制,跟孩子说不要着急,想想自己接下来怎么办,父母不会干涉。

并且给了孩子一个没有任何说服意味的建议,如果孩子愿意,可以休学一年,做些想做的事。

晓航同意休学一年,但他想做的事完全出乎父母的意料,他整天呆在卧室里上网玩游戏,头不梳脸不洗,不跟任何人交往,也不跟父母说话。

这段时间持续了半年左右。

或许有人会说,这完全是撒手不管,也太不尽职了,这么下去孩子不更“堕落”了吗?

确实,孩子看起来还不如以前了,可这是他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心理混乱期,只有这样他的心理才会从无序走向有序。

这位母亲说,其实在孩子刚休学一个月的时候,心里是不接受孩子不上学的状态的。

能坚持这么久,是她有一次无意中看到儿子的日记,孩子居然有自杀的打算。

孩子连生命都要放弃了,自己却还在“上进心”的问题上和孩子纠缠,她惊出了一身冷汗。

随后母亲开始 给孩子赋权 ,小到让孩子决定晚上吃什么,大到她的课题选题哪个更好等等。

她尽可能让孩子感觉自己有选择权、被尊重、有能力,父母很需要他。

慢慢地,孩子不再抗拒她,开始跟父母有了交流。

后来,晓航休学一年后,提出想退学,虽然这不是父母希望的, 但他们选择支持孩子的想法。

这不是纵容,而是在这一年间看到孩子身上那种向上、蓬勃的变化,他们放心了。

不要再问孩子有问题就不管吗?姑息小问题,将来还不出大问题?

孩子当然需要父母去教育,但要把孩子当成平等独立的人去尊重去呵护,即便那是一个不符合父母心中“规范”的孩子。

放下焦虑吧,放下控制吧,选择跟孩子站在一起吧,聆听他们生命中最原本的声音。

让我们的爱,像阳光一样将孩子围绕,同时又给他们璀璨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