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Day4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0
第4章  童年的旅程

在飞机上看完了第4章。没想到在飞行模式下还可以用,真是太好了!

在16、17世纪,儿童还是不太被重视,特别是低层阶级的孩子。他们被迫做童工,却得到很低微的待遇。儿童被看作是成人的私有财产或物品,在英国社会对待穷人的孩子尤其残酷无情,穷人的孩子充当了英国这部大工业机器的燃料。

童年概念包含了两组知识旋律。洛克的《教育漫话》所体现的“洛克派”的或新教派的童年概念,而卢梭的《爱弥儿》体现了卢梭派的或浪漫主义派的童年概念。

洛克派认为儿童是未成形的人,唯有通过识字、教育、理性、自我控制和对羞耻感的培养,儿童才能被改造一个文明的成人。洛克把儿童的心灵比作空白书写板。

卢梭派认为儿童拥有与生俱来的坦率、理解、好奇、自发的能力。卢梭把儿童比作一株野生植物,几乎不能靠书本学习来获得改善。它的生长是有机的和自然的。

对于卢梭,教育主要是个减少的过程;而对于洛克,教育却是个增加的过程。两派共同关心的一点都是未来,洛克寄希望于教育带来一本丰富、多样和翔实的书;卢梭则希望教育带来一朵健康的花朵。

这两人不仅在童年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洛克的白板说和卢梭的自然主义常被列为考试重点。

弗洛伊德赞同卢梭的观点:头脑不是一张空白的书写板,儿童的头脑的确是最接近“自然状态”,天性的要求必须考虑在内。与此同时,他又驳斥了卢梭的观点,赞同洛克的说法:儿童和家长间早期的互动影响,对于决定儿童将来成为何种成人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理性教育,头脑的热情可以得到控制。

这章出现了很多教育学派的名人,随着阅读又重新温习了这些教育家的关于教育的主要观点,如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做中学,学中做”,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论。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