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共情,是真的感受到还是只是职业性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共情,这要分两方面去分析,懂得了明白了对有需要的心理患者在挑选咨询师方面也许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1、在面向患者时共情那是真正的感同身受,与患者引起共鸣,走进患者心里,而且是真正切身的在肌体语言等方面让患者体会到感觉到的真情;很多患者本来心理有问题、郁郁寡欢,不愿意说话不愿意沟通,把自己深深的埋在自我的世界里,此时咨询师如果没有很好的与患者形成共识引起共鸣的话,那是没办法进行心理疏导的。

所以心理咨询师要做到这点,就要多接触多元世界,去感受这个酸甜苦辣的人生,而且要有慈悲为怀的心态,具有感性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真正的与患者共情。

2、与患者共情,那就是一个专业咨询师应具有的技能了,不一定真正的感同身受,但要进行沟通与治疗时, 共情 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应具备的最基础的专业素质了,是基本的职业性质。

为此家有心理患者时要找咨询师,我就认为必须找第一种,这种感同身受的沟通,这种与灵魂共鸣的疏导才真正根治患者而且也是最效的。

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1、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 情感 、思维;

2、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

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共情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咨询师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求助者,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材料。

2、求助者会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这对咨询关系会有积极的影响。

3、促进了求助者的自我表达、自我 探索 ,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咨询双方更深入的交流。

4、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 情感 倾诉的求助者,有更明显的咨询效果。

一方面,共情是一种技巧,需要咨询师不断地去接受训练,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以便尽可能地可以从多个视角更好地理解来访者。

但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咨询师自身人格特质的一部分。不同人格特质的人,同理心是不同的。也可以说比较偏执或者太过于 健康 的人是比较难以共情很多比较艰难的情绪感受和体验的。

有一种说法,最好的心理咨询师,是疗愈之后的神经症患者。他有着天然的共情能力。

我们最初学习的时候,老师经常会讲个段子,如果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雨中坚持不打伞,说自己是个蘑菇,那么你最好的共情就是,就是自己也不打伞,说自己也是一个蘑菇。

罗杰斯说,共情是理解另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经历,就好像你是那个人一般。但同时,你也时刻记得,你和他还是不同的;你只是理解了那个人,而不是成为了他。共情还意味着让你所共情的人知道你理解了他。

实际上,咨询师只是在尽可能地去理解来访者,并不能完全理解到来访者的感受 。他需要通过不断地反馈和调整,以期更好地共情来访者。

但是接受过咨询的人都知道,其实情绪感受也是有能量的,如同我们看到小说电视剧中忧伤的场景会流泪,开心的镜头也会欢笑一样。我们沟通交流时,约有百分之65的信息来自于非语言信息,对于咨询师来说,其中其实也包含一部分的情绪感受。

不同流派对于共情程度的要求不同。古典精神分析流派一般要求咨询师坐在来访者的躺椅背后,其实也就是为了防止咨询师过度的卷入。

随着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很多流派对于咨询师的卷入度要求不断提高,存在主义强调此时此刻,也许咨询师会在需要的时候去拥抱来访者,拍拍他的手等等。还有沙盘治疗,需要心理咨询师的高度共情,来访者哭,咨询师也哭 。

说白了,咨询师的共情能力其实就是一面镜子,你可以通过它看到你自己。

咨询关系建立的最初,我们需要咨询师的共情来让我们觉得温暖、被理解、被看到,这种理解、看到很多时候就可以让我们觉得痛苦有人可以与我们分担。但是在这之后的更多时候,镜子功能就显得更重要了。

我们需要被看到,被理解,更需要可以让自己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看到事情背后的真相。

以上是我对于您这个问题的一点理解。

感谢您的邀请和提问,不知道是否对您的问题有所帮助。[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才入行算职业性质吧,合格的咨询师会把自己带入来访者的经济中,自己去感受来访者的经历,在自己假如经历了这段经历后的感受和来访者表达的感受,一并去感受和理解他(她),这部分是需要规范训练(长期培训),自己被咨询(个人体验),同辈督导和被督导师督导,日积月累才能达到的。好的共情就能完成咨询的1/3了到一半了(数据是我的个人感觉)。

答:共情在心理咨询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同理心 ,与来访者同频共振。这样咨询师才能真正体验感受到来访者的内心活动状态,也能使来访者感觉到被真正的理解接纳,共同促进咨询过程展开。共情是一种真情实感,而不是一个名词。是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需要去感受来访者的情绪。站在来访者的角度看问题,突破自己的价值观、认知结构、成长经历都抛开。

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实操性的工作,不是纯理论性的工作。

咨询的过程是帮助来访者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超越,然后来适应这个 社会 ,更好的接纳自己。实际上是实现来访者生命的绽放和自我潜能的激发。

所以共情是很重要的能力。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共情,不同的咨询流派会有所差别,一般来说,大都要求咨询师的共情是“半真半假”。

1.半真:是指咨询师要尽可能多的去设身处地理解来访者,与来访者的心灵互通,同频共振,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和接纳来访者,有利于双方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没有真正、真心、真诚的共情,来访者会对咨询师产生隔阂、不信任感,从而在咨询中保持戒心,阻抗重重,难以打开紧闭的心门。

2.半假:但是心理咨询师又不同于其他的亲友,在共情的同时,又需要保持一个“悬浮的自我”以观察咨询室发生的一切。这是出于职业性质的需要。咨询师需要感知、觉察和接纳来访者的情绪 情感 ,他的觉知范围要远远大于来访者的觉知范围,要能容纳得下来访者的情绪 情感 ,并且在心理认识和情绪的掌控上水平要更高,才能真正给来访者以有效指导。

实际上,任何共情都无法做到百分百完全复制和叠加来访者的所思所感,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人、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因此共情时尽量全情投入即可,不必刻意提醒自己保持清醒或戒心,毕竟内心的咨询时钟会暗示你,而且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忘我的“代入”,

当然发生所谓的“卷入”问题,是心理咨询师自身的问题还没处理好,不是咨询共情技术的错。

因此共情要求咨询师既真又假、半真半假,留一半沉醉,留一半清醒。

共情是咨询师在咨询时一项必备的技能,他(她)能深刻感受到来访者的切身感受,以方便更好的治疗,找到来访者的患病的原因。所以共情是心理咨询师是真的感受到来访者的“情绪”。

任何职业都不可能有这个性质。共情说的是 情感 , 情感 不能是一种技术,否则就是假的或者伪装出来的了,这样的咨询师无非就是个典型的骗子。

共情是心理咨询技能里建立咨询关系的技能之一。与尊重、热情、真诚、积极关注等咨询态度一样,不是单纯的工具或手段,而是咨询师职业理念和人性的表达。是咨访关系中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

共情能力与生俱来,一个人从出生就有。比如:侧隐之心人之本源就是共情,别人痛苦你会跟着痛苦,想要去帮助他解决这个痛苦,这不正是咨询师该做的么?如果来访者痛苦你还高兴那你还做什么咨询。一般来说,监狱里反 社会 人格大多是:别人痛苦我高兴,于是犯罪的恶才易滋生,才会被关起来。

所以不能片面理解是感受还只是职业性质。

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技能训练中,有一项基本功,叫共情,意思是设身处地的理解来访者,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以提升咨询效果。

一些培训机构也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培训班里让参加学习的学员练习,并在咨询中应用,比如说话有尺度,理解来访者的感受等。

但实际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很多咨询师有困惑,我已经做的很好了,为什么咨询效果不好,或者做了一次就脱落了,于是有进行下一轮的训练,练完以后,结果基本还是这样,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我觉得关键问题在于,咨询的时候,没有围绕来访者的困惑开展交流,来访者付费是为了让咨询师帮助消除自己的痛苦,回归正常的工作学习,而不是听几句和风细雨的话,在这方面,咨询师是比不上宾馆前台服务人员和公关人员的。

心理咨询师如果懂了心理疾病,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机制,理解来访者痛苦的原因,心理疾病发作的规律和特点,围绕症状和来访者交流,来访者才能感觉的你懂他,甚至有找到救星的感觉,即使你的话语粗哑,咨询也可以进行下去,咨询取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