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乙肝病毒效果挺好为啥还是得了肝癌?乙肝病友该咋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9

大约1周前在门诊遇到一位50多岁患有慢性乙型肝炎(HBV)的大叔,通过病史的询问得知,大叔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已经有两年半的时间了,开始用药的一年半非常听医生的话,基本三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乙肝病毒DNA以和肝脏超声,用药后病毒数量很快小于500IU/ml,而且多次复查都没有变化,以为“万事大吉”,近一年都没有到医院复查。最近自觉右上腹饱胀感,所以来门诊检查,我给他做了个上腹部CT,发现肝上有一个直径大约2cm的阴影,考虑为肝癌。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叔后他直接就蒙了,不理解病毒控制的挺好怎么还是得了肝癌?庆幸的是肿瘤不大,也没有发现转移,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应该不错,但是这个年肯定是过不好了。

目前来说,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最关键措施就是抗病毒治疗,大家都知道,抗病毒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降低血中的病毒含量,减轻肝炎,甚至可以逆转部分肝纤维化,从而有效阻断慢乙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大大提高了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临床上有个问题很常见,很多患者在多次复查中没有发现肝癌后,逐渐生出麻痹之心,以为肝癌风险已经消失,就不再重视肿瘤的筛查。这种做法是否安全呢?

从前面的病例中我们也能找到答案,这种逻辑和做法是错误的!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仍然是肝癌发生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世界著名的肝脏病杂志《Hepatology》曾经报道,服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五年,肝癌的累计发生率为3.7%,比未抗病毒治疗的人群降低了五倍左右,但并非完全消除了肝癌的风险。

那么在病毒已经测不出的情况下,癌变是如何发生的?

这要从HBV诱发肝癌的机制上说起,实际上HBV导致肝癌的发生与HBV的整合、突变、宿主易感性以及HBV易感性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所知乙型病毒X蛋白(HBx)在病毒诱导的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理中起关键作用,与肝癌发生发 展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HBx可能通过调节氧化应激、DNA修复、信号转导、转录、蛋白质降解、细胞周期进程和细胞凋亡的相关信号通路来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近些年来通过先进基因测序技术研究表明,癌细胞中HBV DNA整合位点和易感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在肝癌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另外,表观遗传变化、免疫和炎症因子也是肝癌的重要促成因素。

虽然我们应用抗病毒药物降低了体内病毒水平,减少了肝细胞的破坏,阻止了肝脏纤维化及肝硬化的进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癌变概率,但是在肝脏细胞核内的乙肝病毒片段(cccDNA)是无法彻底清除的,它仍可以整合到我们干细胞DNA上或者产生HBx导致肝癌的发生。可见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是必要的,却不是“一劳永逸”的。

抗病毒治疗的人群中,哪些人群更容易发生肝癌呢?

研究显示,与那些年轻的没有 肝硬化的人相比,肝硬化、高龄、 乙肝病毒耐药变异的人发生肝癌的风险增加。因此,在抗病毒治疗效果良好的情况下,仍然需要重视对肝癌的筛查。

抗病毒治疗人群,如何进行肝癌筛查?

普通而言,建议每6个月复查一次,对于高危人群检查间隔可以缩 短至3个月。有任何不适症状,尤其是肝区痛、消瘦、不明原意的腹泻、发热等应及时检查。

甲胎蛋白和腹部B超仍然是最基本的检查内容,如有可疑,可进一步完善上腹部增强CT扫描或核磁共振成像。需要注意的是,三分之一左右的肝癌患者甲胎蛋白是正常的,因此甲胎蛋白和腹部B超相互补充,但不能相互替代。

很多朋友有这样的误解: 如果真的得了肝癌,筛查出来又有何用,反正都是死。这个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原因是早期肝癌(体积小,无转移)和中晚期肝癌治疗手段和预后天壤之别,早期肝癌通过手术治疗,很多可以达到临床治愈。反之如果忽视定期失去手术机会,生存在将大大缩短。

总结一句话,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是关键,但定期复查不可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