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楼的历史和刘玉清所写的长联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2

贵阳甲秀楼 

南明河入贵阳城至大南门外,出霁虹桥下曲折而西,并积流成潭,名涵碧潭。

潭中有巨石如鳌,平坦广阔,是为鳌头矶,或称鳌矶石。

甲秀楼就建在鳌矶石上。

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8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在鳌头矶上建阁,名曰“甲秀”。

后人续修九孔白石桥于楼下,贯通南北两岸,称“浮玉桥”。

桥上又建一方亭叫做“涵碧亭”。

甲秀楼屡遭焚毁,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茸,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于鳌矶石上,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楼高约20米,绿瓦红楹,飞甍翘角,12根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塑花石栏杆,翘然挺立,烟窗水屿,如在画中。

登楼远眺,四周景致,历历在目。

浮玉桥为九孔,称“九眼照沙洲”。

浮玉桥如白龙卧波,全长90余米,穿过楼下,贯通两岸。

桥上有涵碧亭,亭的石柱上刻有清代贵阳汪知府的联语:“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

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南有翠微阁,遥相呼应。

楼基和桥虽经多次洪水冲击,历近四百年,仍然砥柱中流。

历代骚人墨客对甲秀楼题咏甚多,其中清人刘玉山所撰206字长联脍炙人中,它概括了山城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

甲秀楼长联:(因电脑文字库的关系,有些替代字,请现场观看为宜)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

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衢;迢速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那中原半壁。

却好把猪拱箐扫,乌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锦绣山川。

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

忆秦通棘道,汉置戕河,唐靖且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销磨了旧迹千秋。

到不如成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岗披凤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

恍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

自明清以来,甲秀楼就是贵阳人游宴之所。

登楼眺望,众山环抱,近者为观风台,林木茂蔚;远者为黔灵山,青山一发。

栖霞、扶风、相宝、南岳诸峰,罗列左右,大好风光尽览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下视城郊,早午炊烟袅袅,数十万人家饭熟时。

四时朝暮,风景无限,山城气象,历历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