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娴妃:一生苦厄皆因母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31
以母亲和弟弟的死为分界点,娴妃的前半生全然的否认他的母亲,后半生又全然的接受了母亲。悲剧的一生,可以说全是因为母亲。

1

《延禧攻略》娴妃一出场,便是她母亲要求她为父亲谋求官职。娴妃拒绝之后,在佛前许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娴妃名为“淑慎”,意为“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她做人做事都努力符合父亲起名时对自己的期待。不愿参与宫廷中的勾心斗角,觉得这些肮脏不堪,她不愿随波逐流、失去本心。

她认为自己是妾,就要做好妾的本分,所以她在宫中不争宠不结交,每日为皇上做衣服做鞋子做鞋垫,数年如一日,或许在她心里她理想的生活是夫妻相敬如宾,琴瑟调和;“后宫不得干政”她就要求自己不得逾矩半分。

自视清高,只能自己帮别人,不能别人帮自己。她在宫中施恩无数,一片贤名。可施恩过的人,大多都是地位低微,对于她的处境有心无力。纯妃拉拢无望之后,由皇后以赏赐的名义送了这笔银子给她。她便觉得自己自此算是欠下了纯妃一份情,圣洁的人生有了污点。

这一切都来自于他父亲的言传身教。他父亲在朝为官,两袖清风,兢兢业业。同时她父亲为官不知变通,迂腐无能。不忍对乡绅富豪强征税银,也不忍对流民百姓动用武力,更对朝中同僚的贪腐无能为力。这份无能体现在娴妃身上,就是她偷运首饰被抓包时面对高贵妃的虚弱的哀求。

家族无势的妃嫔如嘉嫔,做了高贵妃的先锋,父兄得到提携;如晚晚,追随舒嫔,也可保的一家安康。可娴妃偏要以一己之力与之抗衡,才害的自己家破人亡。

水至清则无鱼。他们父女恰恰一生都在追求这至清至纯的完美。可这份至清至纯,却让他们变得虚弱无力,殊不知史书上,这样的人结果多不过是“慷慨赴死”、“英勇就义”。

看似这一切是因为父女二人太过刚正,实则这一切选择不过是他们父女潜意识里对于她母亲的反抗。

她的母亲一生想要追求荣华富贵。一辈子希望丈夫上进、子女努力,从来都是怨天尤人,不是怪丈夫没用,就是怪女儿不思进取。整天逼迫丈夫儿子去结党营私,把所有精力都花费在女儿身上,对儿子疏于管教。可她越是想让对方按她的期望去做,对方就越是反抗的激烈。这样的拉锯战,最终把双方逼向了两个极端,双方都拼命的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想要对方接受自己的想法,又拼命的想要否认对方的想法。

最终落得丈夫、女儿拼死反抗她,儿子老大不小了却整日游手好闲。

2

他父亲一生清廉,一次行贿就被揭发。虽然也是因为她在宫中活得太过刚正不阿,才引得高贵妃出手。但无论什么样的原因,违背了自己坚守一生的信仰,无论是生是死,他在精神上已经判了死刑,过去他是清廉清高但是迂腐的那尔布大人,现在他就只是迂腐无能的那尔布大人了。

而他作为“娴妃”信仰的来源和依靠,他晚年的言行不一,给了娴妃心理上巨大的打击,她对父亲很失望,对自己曾经的信仰也开始有所动摇;母亲临死前对她说“你只顾着自己做好人,却成了家族的罪人。”此时她才开始怀疑,自己内心的准则和信仰,是否也是一种自私呢?

自此她彻底摒弃了父亲的理念,转而相信了母亲的理念,步步为营,争权夺利。父亲再不是她过去为之自豪骄傲的那个人,而是个无能之人。

之后,她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一一杀死了了自己的仇人,苦心经营,一朝登上后位。

“额娘,淑慎不再是懦弱无能的女儿,我做皇后了。你再也不必受他人的耻笑,你再也不必过捉襟见肘的日子了,再也没有人敢轻视你了,我为你挣了脸面,没有辜负你的期待……”

这话是她对自己的母亲说的,更是对过去无力保护家人的自己说的。

可这样的皇后依旧没能保住自己的父亲。以她的聪明,何至于看不清当时的局势。可当年母亲弟弟的惨死在她心中造成的遗憾和悔恨太大了,她无论如何也无法再一次承受自己的无能为力。她按照母亲所希望的获得了权利,以为可以保护家人,可最终还是没能保住父亲。她不顾一切的去求皇上,可还是架不住权利在背后的操控。

自此她对权利的执着达到顶峰。对内,她除掉一切有能力与她抗衡的人;对外,她积极收集朝臣把柄,加以控制。

3

完全认同了母亲的娴妃,也完全变成了母亲的样子。

同样是说服太后不带公主南巡:

她说的是“两位公主不懂规矩,正好留在宫中学规矩”,一下子惹恼了太后;

令妃说的是“公主年纪小,去年跟去就生了大病,今年留宫是怕水土不服”,太后欣然同意。

同样是劝说皇上不要沉迷瘦马:

她苦口婆心,却惹的皇上不悦,没有理会她;

令妃则是先说皇上很懂的欣赏,又把事端引到自己身上,让皇上自己察觉到问题主动放弃。

她桩桩件件都是出于好意,亦如她母亲当年;可她用的方式跟当年的母亲一样,也必然会是同样的结局:所有人都不领她的情,所有人都跟她对着干。

前半生拼劲全力反抗母亲,没能获得幸福;后半生极力活成母亲想要的样子,却最终发现这终点一样凄苦。无论是哪一种,她都没能逃脱母亲对她生命的影响。

何其可悲,何其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