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处于经济危机,你对大学生就业有什么看法,需要3000字,别多也别少了

应该要侧重于经济危机

第1个回答  2009-02-06
一、当前的经济形势

据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近期估计,仅2008年城镇失业人口可能突破5000万人,农村突破2亿人。

受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国际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一些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广东、江苏一带外贸型企业甚至出现倒闭潮。

2008年10月13日,浙江江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江龙集团)传出法定代表人夫妻失踪、企业濒临倒闭的消息。江龙集团总资产为22亿元,目前仅下属两家核心企业浙江江龙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下称江龙印染)和浙江南方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南方科技)的银行负债就达11.5亿元。另据不完全统计,该集团对外担保、民间借贷及供应链欠款合计约为20亿元。江龙控股下属共有8家子公司,江龙集团倒闭导致逾千名员工失业。

2008年10月15日,无法抵制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东莞樟木头最大玩具厂合俊玩具厂突然倒闭。合俊玩具厂是香港上市公司合俊集团的主力工厂,全球最大玩具商美泰公司也是它的客户。合俊玩具长的倒闭导致近万名员工失业。

中国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也会制约就业。此外,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也会加剧就业压力。经济专家预计,中国的下岗或失业人员将大量涌现。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在演变成全面的经济危机甚至有可能会导致世界局势危机。所有企业、金融机构、学校甚至我们自己的命运都会不同程度受到这次危机的影响,我们已经习惯的观念、思维、经验、能力、职业追求和生活理想,都可能在这场危机中发生巨大变化。

因此如何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及时做出正确的对策就成为我们大学生必须面对的话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在这场经济危机面前显得尤为严峻,那么作为我们大学生而言,我们该如何应对这场潮水般涌来的经济危机?你将如何规划自己的工作?你如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饭碗?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大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0万人,比2007年增加50万人。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是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未来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9.4亿人。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2400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1400万人左右,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而“十一五”时期,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

其次,是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规模增长的速度,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

根据全国的调查,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仅占新增岗位的22%,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增加22%,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却降低22%。“三个22%”将影响到2008届毕业生的就业。

这里我想给大家提供两个案例,一是研究生毕业卖猪肉事件。经济不景气就业艰难,一度令人唏嘘的“北大才子陆步轩卖猪肉”,眼下正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所接受。近日,广州一家猪肉连锁店年薪8万聘15名“猪肉荣”,竟引来包括中大、华工在内的1500多名应届硕士研究生前往竞聘。

另一个就是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每到年底我们随处可见民工为讨工资四处奔波的身影,而今许多大学毕业生为了就业机会索性不要工资,这种“零工资”就业看上去很美,但它折射出社会的就业压力,并且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隐患,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近年来,面对就业压力,南京的一些大学毕业生求职者,采取了一种“务实”的态度———他们为落实单位,采取“零工资”就业的方式,在用人单位边工作边积累经验和积攒资历,期望最终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最后,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剧。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压力集中体现在“地域”、“行业”上不均衡;从地域上看,东部地区需求增长有限,中西部虽有增长,但是吸引力依然不足。从学历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文科专业就业相对困难。

另外,一些新情况值得关注。

一是用人需求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一些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

二是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一些低端岗位被占领;

三是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

四是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

五是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以及东部一些中心城市限制人口政策的出台。

三、大学生的对策和信念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有着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在你们毕业之后,如何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很多学生会说,我没有经验,也对社会不熟悉,怎样才能和那些有工作经验的人竞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你们虽然缺乏社会经历,缺少工作经验,但是你们的可塑性正是你们的优势!

这里我有四个字送给大家:“有勇有谋”。“勇”,不是匹夫之勇,而是勇气、信心和信念,“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说明了信念的重要。大学生毕业之后,初入社会,缺乏经验,容易受挫折,这时坚强的勇气和信念是不可缺少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一代伟人毛泽东正是少年立志,自信而为,坚持付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作为我们大学生,也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面对压力,积极应对,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提起麦当劳,可是家喻户晓。那个金黄色的“M”字遍布在城市里的各个角落,已经成为一个醒目的标志。但是说到克罗克,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然而如果没有克罗克,麦当劳也许至今还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快餐公司,而不是麦当劳王国了。人们常说,麦当劳兄弟创造了麦当劳,而克罗克创造了世界名牌。任何一个世界品牌的路程都不是简单的,而克罗克打造麦当劳品牌的过程尤其艰辛。

1902年10月,雷蒙德·克罗克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一个普通的家庭里。少年时的克罗克是个很平常的少年,但是与其他人不同之处在于,他经常胡思乱想,编织各种各样的梦想,冷不丁地冒出几个发财的小点子。这直接导致了他日后建立庞大的麦当劳王国。

1954年,年近53岁的克罗克偶然发现了麦当劳兄弟开设的餐厅,他敏锐的看到里面蕴含的商机,但是麦当劳兄弟却安于现状,没有大的作为。克罗克凭着多年的经验,意识到机会来了。他看准了麦当劳,决心开办连锁餐馆。他接受了麦当劳兄弟苛刻的条件,向银行贷款将麦当劳收购到自己的手中,之后,在克罗克的经营下,麦当劳快餐厅迅猛发展。直到1984年1月14日,奋斗一生的克罗克倒在工作岗位上,以84岁高龄辞世。

在麦当劳公司总部的办公室里,还悬挂着克罗克生前喜爱的座右铭:

世上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恒心。

“才华”不能:才华横溢却一事无成的人并不少见。

“天才”不能:是天才却得不到赏识者屡见不鲜。

“教育”不能:受过教育而没有饭碗的人并不难找。

只有恒心加上决心才是万能的。

也许,这就是克罗克赢得事业巨大成功的诀窍之一。

“谋”,不仅指谋略,还指摸清经济形势,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乘势而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当前的社会形势纷繁复杂,大学生在学校里,很少关注和直面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往往看不透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形势,这样就对自己的择业、创业和就业不利。

2003年11月份,华中科技大学3个在校大学生利用自己大四的空余时间开创了5Q地带网站(www.5qzone.net),定位于打造一个服务于全国高校大学生的网站平台,开始了他们的创业梦想。在5Q创业团队的良好技术支持和良好宣传运作下,5Q网站迅速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中心,向周边高校辐射,进而占领了全国211高校市场,最后借助211高校的领导地位和辐射能力,不到半年时间,用户已经遍布全国高校。

目前这家合作公司,不仅仅是BT社区,而且包括5Q校园网、5Q播霸、5Q教育门户等产品。短短半年多时间,公司人数也扩大到100多人,在武汉地区也算规模最大的网络公司之一。公司发展态势良好,公司文化、团队文化明显,成为华中地区知名高校大学毕业生选择最佳就业企业!

当前社会,次贷危机导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危机,这种连锁反应造就全球经济衰退形势。(次贷危机是指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但是“危机”正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有些企业和个人,丧失信心,在危机面前倒下,最终失去发展。但是那些生存欲望强烈,有着敏锐观察力和极高适应性的企业和个人,却在经济危机中抓住有利机遇,使得企业能够度过难关,个人得到发展。

宏观方面,中国互联网进入到一个飞速增长阶段。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2.53亿,首次大幅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统计显示,我国网民中接入宽带比例为84.7%,宽带网民数已达到2.14亿人,宽带网民规模为世界第一。CNNIC指出,上述三项重大突破初步显示出互联网大国规模。报告也表明,我国互联网发展日趋成熟,网络媒体、网络商务等互联网深层次应用比例大幅提升。(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通过B2B电子商务完成的交易额达到21239亿元,较上年增长65.9%。

2007年中国B2B电子商务市场运营商营收规模达39亿元,同比增长49.1%,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B2B电子商务营收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艾瑞咨询预计随着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进程推进和国家对电子商务发展日益重视,B2B电子商务的收入规模必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预计2011年总体营收规模将达到138亿元。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已经形成规模,互联网应用走向多元化。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正是在庞大群体的支撑下,网络营销得以实现——网络营销是指借助于国际互联网完成一系列营销环节,达到营销目标的过程。网络具有快速、高效、低成本的特点,在互联网上信息资源共享,进入障碍为零。对于我们大学生的创业和就业有着天然的优势。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2-10
世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究竟有多大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可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预测,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难以提供更充分、更客观信息的理由。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这个问题,是时下校园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最关心的,在企业的招聘宣讲会上、与座谈交流中,他们总会问及。

可是,一遍遍追问,大学生们却难得到答案。

当前校园招聘形势京汉沪穗各地不一

在北京,据报道,虽然主管部门的“校园招聘禁令”要到11月20日才解除,但按照惯例,多数大企业都会在“解禁”前进校搞“宣讲”活动。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企业的入校宣传已提前进入高峰期,眼下一些名校每周有多达40场的宣讲会。因为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学生们的求职热点向工作较稳定的国企和科研部门转移。一位大学生这样分析就业形势,“美国经济不好,很多留学生会选择回国就业,而国内企业又减少招聘名额,所以今年我们的就业会格外困难。”

在武汉,据报道,11月9日,2009年湖北毕业研究生双向选择大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这是武汉市今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场大型招聘会。3万多名应届生进场“找饭碗”,由于岗位数较去年明显减少,多数学生主动调低了就业预期。据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而去年的同一主题招聘会,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今年的招聘单位数与岗位数之所以“缩水”,主要是因为一批企业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选择观望,金融、地产、外贸类企业以及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制造类企业的招聘则明显减少。

在上海,据报道,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了解到,进入这些高校开宣讲会的企业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未减少。11月 25日前,在上海交大开的宣讲会将有202场,而去年同期是172场。同济大学已预约的招聘会也有200多场,在综合招聘会之外,学校还计划增开师资专场和卫生行业专场。东华大学毕业生进入机械、计算机、通信等企业的较多,目前看来这些企业都保持着招聘热情。

在广州,据报道,按照惯例,广东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高校的就业办现已着手与用人单位接触,为下个月的招聘会做准备。近日,一些高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目前反馈的情况看,今年的就业形势比预想中要好一点。广东一所大学的领导说,学校还没有具体监测到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一直以来,有关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育,总告诉大学生们择业要分析经济形势、就业环境,对自己准确定位;可是,面对以上东南西北传来的就业形势信息,让诸多大学毕业生怎么判断?武汉地区“就业遭遇寒冬”似乎很明确,北京看来也受影响,而上海和广东,给人的感觉是形势还不错。诚然,此次经济金融危机可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预测,这需要很充分地掌握情况,并且要对未来走势作研判,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难以提供更充分、更客观信息的理由。为学生做就业服务,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便是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出就业信息,提供给学生,帮助他们合理定位。

做到这一点,只要多花工夫,并非不可能——每所高校可以整理出近年来来校招聘(或者毕业学生签约就业)的用人单位数据库,然后组织学生志愿者联系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询问今年的招聘意向,便可获知比较接近于真实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结合这些信息,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包括为学生设计应聘方案,同时设法拓宽就业渠道。

收集和发布就业需求信息,是国外大学的一贯做法。就业信息发布得充分、及时,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作出合理的选择。国内高校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在主动性、系统性、有效性上,显然存在不小差距——目前高校根据来校举办宣讲会、招聘会的企业的情况判断需求,是“等待”企业送上门,这被认为是国内大学生就业定位不准、就业期望过高的重要原因。比如说,每到大学生找工作之时,一些学校就说就业形势严峻,请调低就业期望;可是在招生和对外宣传时,却一再宣扬“学校高达99%的整体就业率”,以及本校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大好形势”,这难免让大学生发生“信息焦虑”,不知道该相信哪一个信息。如此这般,学校对求职学生开展心理辅导,试图缓解他们的“求职焦虑”,效果甚微。

当然,靠一所学校自行收集全面的就业信息,不够。国家和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也是重要的教育信息服务来源。此前,教育部在学生报考大学时,公布过部分专业的就业情况,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服务;而在大学生就业之时,建立政府部门、社会中介机构、高校就业服务部门三位一体的信息服务网,大有必要,大有作用。

可以说,这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究竟有多大,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
第3个回答  2009-02-14
3000字太少啊